本报记者 石文君 文梅 北京报道
12月26日,由华夏时报社主办的2023(第三届)华夏公益论坛在北京隆重启幕。本届论坛以“新时代公益的持守与创新”为主题,集老、中、青三代中国公益人于一堂,忆过往,思当下,探未来。
为中国公益事业发展更务实、助力更全面、价值更有效而集思广益,共建共创共发展。此次论坛特别设置创新环节——华夏公益辩论赛,辩题为:用商业手段运营公益组织,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辩论赛的开启,将现场氛围推至高潮。正方辩论队由刘权,陈嘉颖,石文君组成,反方辩论队由徐本亮,张莹,蔡蕤洁组成,经过半小时的“唇枪舌剑”,现场观众和评委实时投票,最终支持“用商业手段运营公益组织弊大于利”的反方辩论队获胜,反方辩手蔡蕤洁获得“华夏益辩king”。
正反双方观点激烈交锋
据记者了解,此次华夏公益辩论赛规则为,正反两方一辩开篇立论各3分钟,二辩各6分钟,三辩结辩各3分钟。辩论赛环节时间不长,一共30分钟,但正反双方均已在规定时间内,展现出精彩犀利观点。
正方辩手刘权认为,商业手段在公益组织中有积极作用,例如提供资金和资源、提高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吸引公众参与。刘权还举例蚂蚁森林通过与企业合作,鼓励用户积累绿色能源用于植树造林,提高了公众认知度和参与度,推动了环保公益事业的发展。因此,要以开放的心态,支持运用商业手段推动公益事业发展。“花朵的盛开离不开水、阳光和土壤,资源和善款就是公益的水分,效率和管理就是公益需要的阳光,公众的支持和参与就是公益生存的土壤,因此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地应用商业手段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让公益之花盛开,让公益之花绽放。”刘权在结辩时说道。
反方辩手蔡蕤洁,在结辩陈词中提到,商业手段并非公益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过分宣传用商业手段运营公益组织利大于弊,对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并无益处,商业手段在公益行业的弊端容易被忽略,有可能导致的“卷”,这种“卷”会滋生形式主义,破坏公益者的内驱力,将理想主义者培养成“打工人”。“公益人是身体力行的点灯者,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将内在的理想化为世间的真实,点亮更多人内心美好的心灯。”蔡蕤洁说。
华夏公益辩论赛总顾问唐昊在现场介绍,此次辩论赛筹备了一个月之久,自己目睹了正反两方辩手在准备过程中,每晚熬夜讨论辩题,一次又一次推翻已经形成的论点从头再来,希望能给现场观众呈现一场精彩且有价值的辩论赛。
唐昊认为,每一场辩论赛的观众都是受益者,即使辩手们的观点相反,但他们对公益和商业关系的辩论,会引导观众们对该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商业手段运营公益组织效果如何?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不在辩论场上,而存在于我们的行动中,我希望正反双方辩手,能够用行动来证明,自己才是公益实践中真正的胜方!”唐昊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华夏公益辩论赛辩手:参加辩论会“上瘾”
参与此次华夏公益辩论赛的6位辩手均表示,自己是第一次参与公益话题的辩论赛,并已“上瘾”。
上海卓越公益事业评估中心理事长徐本亮,不仅是本次华夏公益辩论赛的反方辩手,也是年龄最大的辩手。他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用商业手段运营公益组织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是当前公益界的一个热门话题,通过辩论赛的方式,可以澄清一些迷糊认识,促进公益组织用正确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公益组织的健康发展需要普及和宣传一些常识。“参加这次辩论赛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根据现场观众的反馈,大家对公益辩论赛都很感兴趣,评价不错,希望能持续办下去。”
正方辩手陈嘉颖告诉记者,作为一位完全没有辩论经验的选手,第一次站上了辩论的舞台,从报名、到讨论的过程,到最后的比赛,整个过程都获得了非常美妙的体验。“感谢华夏时报社组织的这一次公益辩论赛,辩论的议题非常有意义。正如唐昊老师讲到的,正反双方都有充分的理据去支持各自的观点。重要不在谁输谁赢,而是通过辩论,看到不一样的视角,听到不一样的观点,引发持续的更深入的思考。站出来表达,就是影响世界的开始。”陈嘉颖表示,自己未来会继续探索商业和公益最有效结合的方式。
“辩论本身的魅力和意义,就是一种开放性的讨论,可以促使我们一起思考并深入地理解公益事业如何更好地发展。”蔡蕤洁表示,通过公益辩论赛,能够让更多观点更多创意产生碰撞,以此来扩大公益事业的影响力,让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
《华夏时报》记者石文君作为正方二辩,深度参与了此次华夏公益辩论赛全过程。作为一名致力于报道公益慈善事业的公益记者来说,通过公益辩论赛,帮助自己从定义上厘清了公益与商业的关系和边界点,辩论中所听到的新观点,看到的新视角,将对记者未来传播公益提供更多指引方向。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