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耿倩 胡金华 上海报道
证监会网站显示,1月17日,博时基金、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鹏华基金、景顺长城基金这5家头部基金公司集体上报跟踪回购系列指数的ETF。
其中,博时基金、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申报的是中证回购价值策略ETF,鹏华基金、景顺长城基金申报的为中证回购ETF。目前5只产品上报均处于接受材料状态。
去年10月17日,上交所和中证指数公司发布了包括中证回购指数、中证回购价值策略指数、中证回购质量策略指数,以及上证回购指数在内的首批股份回购指数。5家头部公募机构的“抢滩”,也意味着中证回购指数和中证回购价值策略指数或将率先迎来ETF产品。
博时基金方面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回购系列指数ETF投资价值凸显。“A股回购的股票除具有低估值、高ROE的特征外,公司营业收入增速、归母净利润增速都不错,具备价值性的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成长性,具备较好的投资价值。”
首批中证回购系列指数ETF正式上报
1月17日,博时基金、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鹏华基金、景顺长城基金这5家公司正式上报回购系列指数ETF,其中前三家公司上报中证回购价值策略ETF,其余的机构选择布局中证回购ETF。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公募基金行业第一次上报回购系列指数ETF。
资料显示,中证回购价值策略ETF跟踪中证回购价值策略指数,而中证回购ETF跟踪中证回购指数。据中证指数官网显示,2023年10月17日,4条回购系列指数正式发布,除了以上两条指数之外,还有中证回购质量策略指数,以及上证回购指数。
从样本选择来看,这4条指数都选择回购比例较高的股票作为指数样本,但指数的编制方案和选股空间各有特色。
根据编制方案,博时基金、易方达基金和华夏基金上报的产品,所跟踪的中证回购价值策略指数是从发生过股票回购事件的上市公司中选取估值水平较低、业绩预期较好的50只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该类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鹏华基金和景顺长城基金上报的产品,所跟踪的中证回购指数则是以2018年12月28日为基日,以1000点为基点,选取回购比例较高的100只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高回购比例证券整体表现。
另外,上证回购指数选取的是回购比例较高的50只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沪市较高回购比例证券的整体表现。中证回购质量策略指数是从发生过股票回购事件的上市公司中选取盈利能力较强、成长性较好、回购比例较高的50只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
在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曾衡伟看来,回购系列指数ETF拥有极大投资价值。他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回购系列指数ETF可以通过回购操作追求相对稳健的收益,这类产品的出现将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尤其是在回购市场投资方面。
投资价值凸显
事实上,去年发布的回购系列指数均聚焦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股份回购是国际通行的维护公司投资价值、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丰富投资者回报机制的重要手段,是资本市场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进行回购的目的包括稳定股价、凸显股票价值、股权激励和集中控制权等四方面。博时基金方面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2018年以来,A股股票回购金额和数量均呈现增加趋势。纵观历史,回购潮的出现,往往也是市场处于相对低位之际,A股市场的回购具有“逆周期”特征,往往在股市走低时集中回购。
“相较现金分红,股份回购可通过减少公司股本,提高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可一定程度改善上市公司估值水平。另一方面,股份回购可向市场传递上市公司股价被低估信号,增强投资者信心,对当前估值水平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博时基金方面指出。
谈及回购系列指数ETF的投资价值,博时基金方面强调,A股回购的股票除具有低估值、高ROE的特征外,公司营业收入增速、归母净利润增速都不错,具备价值性的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成长性,具备较好的投资价值。
当下时点,博时基金、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鹏华基金、景顺长城基金这5家头部公募机构的“抢滩”布局,也意味着中证回购指数和中证回购价值策略指数或将率先迎来ETF产品。
“如果这类新产品能够成功获批,将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投资选择。另外,也可能引发其他基金公司推出类似产品,促进市场竞争,提升行业创新水平。与此同时,中证回购ETF和中证回购价值策略ETF如获批准,或将对市场流动性和投资者情绪造成一定影响。”曾衡伟如是说。
“与传统指数ETF相比,回购系列指数ETF更侧重于回购市场,可能在投资组合中包含回购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的股票型ETF有所不同。”曾衡伟表示。
“从最新上报的产品策略上看,这些新产品采用回购价值策略,这意味着它们可能通过挖掘回购市场机会来获取收益,这种主动管理策略可能使其在市场波动中更具灵活性。”曾衡伟进一步指出,由于回购工具通常被认为是相对低风险的资产,因此,回购系列指数ETF可能在风险平衡方面具有优势,适合那些追求相对稳定回报的投资者。
曾衡伟建议,普通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回购系列指数ETF时,应全面考虑产品的投资策略、费用结构以及与自身投资目标的匹配度,并在理性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做出决策。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