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日前,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下发2023年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相关会员名单显示,名单显示更多的外资银行机构成为这一市场上的承销商,而作为外资银行机构聚集地的上海,一众熟悉的机构名字也入围银行间债券市场一般主承销资格及承销商资格。这也是时隔四年后,再度有外资银行获批银行间债券市场一般主承销商资格。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包括东方汇理(中国)银行、汇丰(中国)银行、渣打(中国)银行入围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一般主承销商名单。此外,新增摩根大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等3家外资银行为境外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专项主承销商。值得关注的是,本次新增12名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一般主承销商以及12名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商中,外资银行占比分别为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
“作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中国债券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监管机构持续优化市场环境,加大开放力度,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参与中国债券市场。这些开放举措提升了中国债市的吸引力,使得外资配置中国债券的兴趣与日俱增。”1月20日,汇丰(中国)相关负责人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业内人士预计,随着外资机构扩容银行间债券市场承销资格,今年债券市场的“活水”将多起来,且市场也会更趋平稳。
外资行进入“核心圈”
“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长期以来做市资格都由中资行统领,外资行只能分杯羹,只有极少几家外资机构有主承销资质,这对于海外资金进入国内市场是不利的,也不利于债券发行定价形成良性竞争的空间。更多的外资机构成为主承销商后,海外资金对其有天然的亲缘性可以加速国内债券发行在全球市场流通。”上海一家大型投行债券市场分析师刘玉华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事实上,自2019年7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允许外资机构获得银行间债券市场A类主承销牌照”以来,仅德意志(中国)银行、法国巴黎(中国)银行两家成为获得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A类主承销资质的外资银行。在此之前,外资银行参与银行间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资质停留在B类。彼时,有且仅有法国巴黎(中国)银行、汇丰(中国)银行、渣打(中国)银行三家外资银行获得银行间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B类主承销资质;2023年9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相关会员市场评价规则调整,主承销类会员分为一般主承销类会员和专项主承销类会员。前者可以在银行间市场从事全部类别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业务,后者可以从事部分类别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主承销商资格外,也有多家外资银行亮相承销商名单,东亚(中国)银行、富邦华一银行有限公司、三井住友(中国)银行有限公司、星展(中国)银行获得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商资格。
“已获批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商资格,可以从事全部类别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此次获批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商资格,有助于我们引导国际债券发行人和投资者加入中国债券市场。”星展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郑思祯表示。
郑思祯进一步指出,近年来依托星展集团海外债券承销领域的丰富经验、深耕中国市场的决心以及持续对中国市场的投入,星展中国的债券承销业务发展迅速,尤其在力所能及的主权、超主权熊猫债、地方债和金融债领域表现突出。
将带来更多海外“活水”
作为金融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信号,此次多家外资银行获批相关资质引起业内关注。而此前根据人民银行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共有1124家境外机构主体入市,自2017年以来,平均每年新增入市约100家,至2023年年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3.67万亿元,约占银行间债市总托管量的2.7%。
“中国的债券市场还有很大的扩容空间,尤其接下来国债的发行可能会受到更多海外机构的热捧,而外资行承销债券发行对于海外资金无疑更有吸引力,目前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债券占比还不到5%,即使再增加一倍的占比,也将有数万亿的市场增量空间。”刘玉华受访时分析。
就在获批上述相关资格后,渣打中国副行长、金融市场部总经理杨京指出,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开放水平取得了长足发展,在优化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此次获得一般主承销业务资格也是对渣打银行持续深耕中国资本市场的认可,使我们能够为更多境内外企业提供全面的债券承销服务,我们希望持续助力中国金融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杨京称。
汇丰(中国)银行此次同样获批成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一般主承销商,可以从事全部类别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业务。对此,汇丰中国常务副行长兼环球银行总监程卓雄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中国债券市场对外资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开放,体现了中国正在加速推进金融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此次汇丰获批新业务资格,拓宽了我们在中国银行间债市的业务范围,这将进一步提升我们服务境内外发行人和投资者的能力。汇丰将充分发挥在国际市场的经验,推动中国债券市场的多元化和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而随着外资银行进一步“深耕”银行间债券市场,能够带来多少增量资金,市场也在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