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402/20240222142232SP6lVHdc8S.jpg

离岸贸易免征印花税,建设国际商务合作区,上海自贸区再迎两大政策“礼包”

胡金华 2024-2-22 16:45:24

本报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2024年春节刚过,上海接连收到两份政策“大礼包”。

2月19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试点离岸贸易印花税优惠政策的通知》(下称“通知”),表示将在上海自贸区及临港新片区试点离岸贸易印花税优惠政策;同日,中国政府网也发布《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下称“总体方案”)已获得国务院批复的消息。

“免征印花税能够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鼓励企业开展离岸转手买卖业务。税费负担的减轻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表示。

对于建设国际商务合作区,上海市商务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娟表示,加快建设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是上海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载体,是高标准对接国际经贸规则的新抓手,是激发上海国际贸易中心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新路径。

据了解,尽管该高规格商务区“落地点”尚未定,但以其发展国际贸易的定位,应该也在自贸区内。

自贸区离岸贸易税优来袭

通知指出,自2024年4月1日起至2025年3月31日,对注册登记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的企业开展离岸转手买卖业务书立的买卖合同,免征印花税。

“近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离岸转手买卖发展较为迅速,但与新加坡、中国香港相比,在税收政策上缺乏竞争力。对注册登记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的企业开展离岸转手买卖业务书立的买卖合同免征印花税,将大大提高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发展离岸转手买卖业务的国际竞争力,降低企业的综合成本。”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肖本华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而国家税务总局党校教授韩晓琴在2月21日受访时指出,离岸贸易免征印花税将减少企业在交易过程中的费用支出,尤其对于大额交易来说,可以显著减少企业的成本负担。同时,降低交易成本则可促进更多的离岸转手买卖业务的发生,这有助于增加企业之间的交易活动,提升自贸区的经济活力。

“此外,免征印花税是一项优惠政策,体现了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和鼓励。这有助于改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的商业环境,提升企业的发展信心。”韩晓琴称。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上海自贸区大力推动离岸贸易的税优举措,也是回应去年12月份国务院发布的《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的要求,该方案明确表示加快服务贸易扩大开放,提升货物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税制安排是尤为关键的一环。自贸试验区在整体税负水平方面,应该与国际接轨,给企业提供更多的便利性,增加本地的吸引力。今年,自贸试验区可考虑进一步扩大减税降费的范围,涵盖更多的税种和更多的企业类型。通过进一步提高减税降费的力度,切实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优化税收服务,提高税务部门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田利辉指出。

对于未来上海自贸区进一步的税收举措,多位受访财税专家表示,具体的减税降费政策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调整,以达到平衡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目标,并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进一步降低企业所得税率、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税费等方面,都值得期待。而在离岸转手买卖业务的企业所得税、重点产业的高端人才个人所得税方面也有可能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

高规格商务区再“添翼”

如果说税优先行是自贸区制度优势的体现,那么配合建设高规格的国际贸易商务区,则是上海自贸区及临港新片区在地理位置上的配套举措。

早在今年1月举行的上海2024年两会上,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到,着眼于人员跨境往来便利化,加快建设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在两会结束后的记者招待会上,上海市市长龚正在提及国际贸易中心时再次表示,上海下一步要推进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等重大贸易载体,推动离岸贸易、跨境电商、保税维修等新型贸易加快发展,做大规模。

2月1日,正式施行的《上海市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条例》明确提出,建设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按照国家部署探索实施以境外货物、人员跨境流动为核心的便利措施,促进高水平国际商务交流合作,打造国际开放门户枢纽的标志性区域。

“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要着力培育离岸商务功能,顺应贸易服务化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按照国家部署探索实施以人员跨境流动为核心的便利措施,在对接高标准上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张娟表示。

而这一定位也使得国际商务区的地理位置“呼之欲出”。

“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是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东西两大‘扇面’,同时,两者互相错位,不仅坚持面向国际国内,通过枢纽型、网络化的功能塑造,加速内外贸一体化,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而且更加突出集聚全球要素、配置全球资源的战略链接作用。国际商务区不仅要距离机场近,更要有出行便利的高铁等交通配套,再加上如火如荼建设的上海东站,几乎可以确定这一商务区的落地点。”对此一位长期跟踪自贸区发展的资深人士何明对本报记者表示。

事实上,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建设,有不少国内外经验值得借鉴。

张娟表示,比如法兰克福机场以其前瞻性和远见性建立了空铁联运模式,为未来的功能拓展埋下伏笔。荷兰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借助机场与海港之间的高速走廊,形成了典型的通道经济带,推动了航空商业城发展和机场城建设。

而在产业和功能定位方面,张娟建议重点聚焦高识别度的临空型产业。比如荷兰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原先多为农田,随着航空城发展,形成了物流业、航空航天业、商贸休闲、易腐产业、专业与金融服务业、健康产业、信息技术与高科技、电子信息等临空型产业;又如仁川机场空港经济区以自由贸易区为主体,还拓展了货运服务区与物流园,以及商务会展区等临空型功能。

“上海是中国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多的城市,国内尤其是长三角企业将上海作为走出去平台,也将管理决策、采购销售、研发、资金运作、共享服务等职能放置在上海,推动了包括总部管理、供应链管理、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广告业、人力资源服务、会议展览等商务服务活动集聚。商务服务是典型的供给过程同时又产生消费行为的活动,具有显著的消费拉动效应,因此,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在产业和功能定位方面,也不妨侧重于为要素的交易和流动提供配套服务的市场中介组织体系,以及为商务人员临时性停留所需的娱乐、休闲、旅游等设施。”张娟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