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凯旋 李贝贝 北京报道
自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被提出之后,其落地速度正在不断加快,多城快速部署,融资协调机制正在跑步入场,为房地产项目输血。2月2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方面表示,截至2月28日,全国31个省份276个城市已经建立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共提出房地产项目约6000个。同时,商业银行快速进行项目筛选,审批通过贷款额度已经超过2000亿元。
新融资机制跑出“加速度”
2月2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金融监管总局召开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工作视频调度会议。会议指出,各城市要乘势而上,扩大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成效,各方面要抓紧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问题,全力支持房地产在建项目融资和建设交付,保障购房人的合法权益,支持现房销售,稳定市场预期。
值得关注的是,关于融资协调机制的建立,住房城乡建设部和金融监管总局给出了时间点,要求3月15日之前,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建立融资协调机制,既要高质量完成“白名单”推送,又要高效率协调解决项目的难点问题。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住房城乡建设部和金融监管总局分别对城市和金融机构都作出了严格的要求,目的则是推进房地产项目融资加快。例如,两部门指出,要严格按照标准做好项目筛选,经金融机构确认后形成第一批合格项目名单。同时,金融机构应加快审核,按照“推送—反馈”的工作闭环,金融机构及时反馈项目存在的问题,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则要第一时间统筹解决,待项目符合条件后再次向金融机构推送。
两部门要求金融机构建立专门工作机制,优化贷款审批流程,完善审批制度,细化尽职免责规定。要主动对接融资协调机制,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加快授信审批,提高项目落地效率,满足合理融资需求。此外,两部门要求金融机构要加强贷款“发放—使用—偿还”闭环管理,防止贷款被挪用,保障信贷资金安全。
在两部门召开完视频调度会议之后,《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3月1日,河南省首先表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河南监管局发文表示,截至2月27日,全省银行已对协调机制推送的项目授信67.1亿元,发放融资26.79亿元。其中,郑州市已经授信35.18亿元,已发放19.18亿元。
房企积极递交项目名单
作为保交楼的重要支持政策,融资协调机制直接为项目“输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解了房企的“燃眉之急”。《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各家房企在积极梳理旗下项目并递交名单,以期可以在这场“及时雨”中获益。
2月27日,花样年集团方面表示,公司旗下的武汉花好园、郑州好时光、重庆千寻的花果山等项目均已经入围了“白名单”。不过,从融资需求上来看,花样年集团项目的融资需求较大,仅重庆千寻的花果山项目就需要融资5亿元。碧桂园方面则表示,截至2月27日,公司获批进入“白名单”的项目超过100个,较春节假期前的30余个相比则是大幅增加。绿地集团则表示,集团多个区域项目申报“白名单”成效显著,截至2月23日已经有49个项目获批,拟融资金额合计约185.6亿元。
中指研究院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此次两部门的调度会提出了金融机构细化尽职免责规定,这有利于减轻金融机构及相关人员的担忧,助推项目融资加快落地见效。”
由于两部门对于各城市融资协调机制的落地时间给出了“deadline”,市场有声音认为,地产股以及建材股有望受到利好出现上涨。不过,《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此次地产股和建材股对待利好明显冷静。
3月1日,A股房地产开发板块报收10617.49点,降幅为0.07%。而A股装修建材板块则是报收11025.46点,降幅为0.12%,两大板块对待此次利好消息均是反应平平。
TOP100房企前2月销售额同比大幅下降
伴随着天气的回暖,业内对于2024年房地产市场是否还会有“小阳春”则是意见不一。不过,从前2月房企的销售额来看,市场完全恢复活力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中指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2月,TOP100房企销售总额为4762.4亿元,同比下降51.6%。其中,TOP100房企2月单月销售额环比下降29.3%,同比下降64.7%。不过,中指研究院方面指出,两年数据相差较大的主因为2023年前2月房地产市场出现了部分反弹,销售额基数较大。
不过,当前房企的开发意愿依然较足,热门城市的地块颇为抢手。中指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2月,TOP100房企拿地总额为157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0.6%。“部分城市加大优质地块推出力度,房企愿为优质地块买单。同时,去化好的城市和地块更加吸引房企,房企也愿意为优质城市的项目重金购地。”中指研究院如此分析。
以北京为例,2月22日,北京春节假期后的首场土拍落锤,海淀区和大兴区各推出了一宗地块,总起拍价为67.5亿元,总成交价则是达到了77.63亿元。其中,海淀区翠湖科技园地块以总价28.87亿元、15%溢价率、1万平米现房销售面积的摇号规则,被港中旅纳入囊中。
中指研究院分析师孟新增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表示,预计后续供需两端将有更有利的政策出台,一线城市有望进一步因需、因区优化限制性政策,二线城市则是有望全面取消限购政策。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