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夏高琴 张智 南京报道
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2024年全国两会大幕开启,“绿色低碳”仍是今年议案提案的“高频词”。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紧扣产业实际,聚焦各界关切,围绕电力新能源行业提交了多份提案。
南存辉委员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过去一年,在能源转型进程加速、绿色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的背景下,我带队深入产业一线、国际市场调研,紧扣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聚焦各界关切,组织专题研讨,这次两会我提交的提案涵盖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碳排放与碳金融、绿证绿电市场机制、设施农业光伏等方面。”
以市场动力激发“双碳”活力
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建立,是中国迈向市场化减碳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24年1月,国务院审议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下称《条例》),为全国碳市场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也为碳市场扩容提供了更清晰的法规指引。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作为落实“双碳”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的重大举措。
当前,我国已就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明确将碳金融产品与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一起,共同构建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市场上已经有不少碳金融的业务实践,包括银行发放基于碳排放权担保的贷款融资、中国人民银行主导的碳减排支持工具、部分证券公司获得参加碳市场交易的证监会无异议函等。
在南存辉看来,我国碳金融市场已经取得初步进展,但在《条例》和全国碳市场的交易规则中,还未明确碳排放权的金融属性。碳金融业务的法律地位和政策支持尚未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对此,南存辉在今年两会上提交了《关于明确碳排放权金融属性 推动碳金融稳健发展的提案》,他告诉记者:“明确碳排放权的金融属性,有助于增加碳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通过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引导更多资金投入到低碳、绿色产业,从而有效推动我国碳减排目标的实现。”
南存辉委员建议,构建以《条例》为立法基础,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技术规范为支撑的制度体系,进一步推进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标准体系建设。同时,建议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进一步扩大碳市场的覆盖范围,会同相关金融主管部门鼓励金融机构探索碳金融产品创新,挖掘碳排放权价值,创新金融形式,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减碳“主力军”的电力行业,南存辉委员在关注碳排放权交易的同时,也带来了关于电力市场交易的提案。为进一步推动电力市场化省间交易进程,南存辉委员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强化跨省跨区电能交易的顶层设计,建立包含跨省跨区电力市场在内的统一市场体系,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参与跨省跨区市场交易的机制。
助力农村地区光伏开发
在“双碳”目标下,以光伏等为代表的具有“更安全、更环保、更便宜、更便捷”的“四更”能源,将成为世界能源格局优化的主要力量。在今年的履职中,南存辉委员继去年提出加快农网改造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后,今年围绕农业、农村光伏新能源产业发展,提出了更为针对性提案。
南存辉告诉记者:“设施农业光伏作为一种将光伏发电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农业大棚棚顶进行光伏发电、棚内发展农业生产的光伏系统工程,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在南存辉看来,目前设施农业光伏发展在政策、经营、接入、成本等方面仍面临挑战,对此他建议,自然资源、农业农村、能源、电网等相关主管部门协同推动,扶持与推动设施农业光伏业态发展,出台设施农业扶持、土地整改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明确可利用的存量设施农业大棚,提高设施农业用地使用期限至25年以上。同时支持进行农网改造建设,配置台区储能、变压器扩容,增强电网接入承载力,提高电网的稳定性,耦合小而散农光项目的接入,满足乡村电气化需求,助力新农村发展。
事实上,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户用光伏累计装机容量达1.18亿千瓦,农村区域累计安装户数超过500万户。据有关机构预测,我国农村地区可安装光伏屋顶面积约273亿平方米,超过8000万户,开发潜力巨大。然而南存辉注意到,户用光伏参与绿证绿电交易还存在户用光伏电站绿证申领仍存在障碍、数据计量和统计体系不健全、户用光伏参与绿证交易积极性不高、绿证绿电与碳市场衔接不畅的问题。
对此,南存辉认为应当进一步优化绿证核发及交易机制,他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进一步优化绿证核发及交易机制,加快研究制定聚合代理模式参与绿证市场的相关政策,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专业代理机构将分散的户用光伏电站聚合起来参与绿证核发和交易,解决农户积极性不高、开发和交易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升绿证市场的参与度和活跃性;二是加快完善绿证核发监测和计量体系,打通绿证核发平台与电网数据,提升绿证核发效率;三是在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的同时完善分布式电站绿电交易机制,确保入市的分布式电站可以通过绿电收益来减小电力市场的冲击,保障电站开发主体的合理收益;四是加快推进绿证绿电与碳核算、碳市场、碳足迹的有效衔接,推进电碳市场互通互认,扩充绿证绿电的应用场景,提升绿证绿电消费市场的活跃度,保障可再生能源的绿色低碳收益。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