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403/20240305181859Tt99qNVgdb.png

全国政协委员、美锦能源董事长姚锦龙:氢能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建议加快氢能基础设施建设|两会声音

李未来 2024-3-6 17:50:38

本报记者 李贝贝 见习记者 李未来 北京报道

氢能产业被视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符合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战略要求的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国家及地方政府陆续出台氢能相关政策文件,规划产业发展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美锦能源董事长姚锦龙认为,氢能产业在新材料技术研发、新业态模式创造、新能源形式拓展方面具有全面引领能力,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但氢能产业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需将行业卡点、堵点逐步解决,才能加速氢能在各领域的推广应用。

为此,姚锦龙建议加强政策和产业统筹,推动氢能融入国家能源体系,拓宽场景,加快氢能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氢能融入国家能源体系

目前,氢能在交通领域的示范已经取得显著效果。但氢能作为一种“能源产品”,尚未实质性纳入能源建设管理体系,在发电、储能、工业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仍有待创新,“氢-电-气-热”的耦合与协同尚未形成,各领域商业化推广进展缓慢,一定程度影响了能源体系整体效能发挥。

姚锦龙认为应推动氢能融入国家能源体系,转换增长动力方面先立后破,在逐步完善政策和产业体系基础上,吸收国外和其他省市经验,探索氢气作为能源产品管理的机制和要求,试点突破对于分布式制氢、制加氢一体站、氢能叉车应用等氢能供应、应用项目的准入瓶颈;以“国家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为氢能产业政策“1+N” 的1,在国家层面推动部门联动和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加快完善政策法规和配套措施。参考天然气和汽、柴油的管理规定,针对氢气的“制-储-运-加-用”各个环节,建立专门的氢能产业管理政策体系,完善相关安全标准和技术要求;持续推动能源、电力、化工、钢铁、船舶等领域氢气制备和应用重点项目建设,逐步实现氢气跨区域、规模化、分布式供应,构建面向未来的区域一体化、全国一盘棋的氢能供应网络。

完善氢能基础设施

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底,国内共建成加氢站 428 座,位居全球首位。但是国内加氢站的数量和分布仍未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在重载、长续航物流方面,氢能的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姚锦龙认为,瓶颈是加氢站的建设审批流程仍由各省市自行规定,非化工园区的可再生能源制氢和制加氢一体站项目管理机制虽在多个省市已建立,但国家层面尚未形成统一的规划、建设、审批流程,基础设施管理机制的不完善,阻碍了氢能的规模化、商业化发展进程。

姚锦龙建议国家层面明确加氢站的主管部门,制定全国统一的制氢项目、储运设施、加氢站、制加氢一体站等设施的规划、建设和审批办法及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加快建设和提升商业化运营能力。

另外,为满足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需求,相关部门需适度超前在物流干线、高速公路和主要城市周边布局制加氢设施,逐步构建起覆盖全国的氢能基础设施网络,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和使用提供配套设施。同时,鼓励颠覆性和前沿技术的示范应用,以确保氢气的低成本、高效率、大规模供应。这些措施均可促进氢能产业的高质量、高水平安全发展。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