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404/202404261842099fN73J302l.png

让数据产生经济价值:新质生产力数据要素产业创新联合体成立,创新实验室沉淀5000多万家在营企业信息

胡雅文 2024-4-26 21:12:39

本报记者 胡雅文 李贝贝 北京报道

4月26日上午,中关村论坛·中国北欧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论坛在北京中关村展示中心召开。本场论坛聚焦全球碳中和与数字经济创新议题,围绕智慧能源与能源转型、人工智能与数字化创新、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内容展开探讨,论坛邀请了全球知名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研讨交流,搭建合作平台,为推进绿色低碳和数字经济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

创办于2007年的中关村论坛,走过了十余年历程,成为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是中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

在论坛中,华夏双碳能源研究院作为首批联合发起单位,与其他24家单位一起宣布了“新质生产力数据要素产业创新联合体”(数创联合体)的成立。华夏双碳能源研究院旨在为能源行业减碳减排献计献策,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这一成果发布也是是每年论坛的重头戏。数创联合体汇聚了产业、资本、人才等多方力量,计划成立百家新质生产力数据要素联合创新实验室,旨在通过数据要素的高水平应用,赋能实体经济,实现产业的创新和升级。

数据要素正在改变生产

在肉眼看不到的地方,数据正在改变世界。

在经济学中,生产要素通常是指用于生产商品和服务的基本资源,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也是企业创造经济价值的基础。土地、劳动力、资本和企业家才能,这些传统生产要素在古典经济学理论中被广泛认可,并且随着现代经济发展而逐渐变得广为人知。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开始认识到除了传统的土地、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之外,数据和信息等新型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些新型要素对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具有明显作用,正在变得和传统生产要素一样重要。

在中国,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也逐渐被广泛讨论和应用。新质生产力被社会各界人士广泛提及。企业家纷纷强调,要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行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深入,数据已成为推动社会生产、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不难看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和数据要素息息相关。

而数创联合体的成立,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对数据要素价值的深度挖掘和应用。该联合体计划实施“双百工程”,即成立百家新质生产力数据要素联合创新实验室,打造百个新质生产力数据要素应用场景示范,以数据要素的协同优化、复用增效、融合创新为核心,推动产业要素成网成链,培育产业聚链成群,优势产业聚链成势。

让数据释放价值

让数据发挥作用的第一步,是充分收集和使用数据。

作为数创联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质生产力数据要素联合创新实验室将面向不同产业数据要素个体,共同创造、执行和运营。实验室将依托全国全维全量的产业要素参数和多元多样的数据资源池,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产业清单图谱、产业诊断方案,分析产业指标,实现跨区对比,帮助政府摸清产业家底,调整招商策略,制定产业规划。

同时,借助企业评级功能,政府园区可以筛选引入优质科创企业,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构建创新型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科创竞争力。

灵犀科技首席战略经营官任志儒报告称,目前,该创新实验室应该是国内最全的数据池。在产业链方面,实验室已经构建了200条完整的产业链图谱,涉及到的产业节点包括16000多个,沉淀了超过5000万家全国在营企业的基本信息,包括超过1.5亿条关于知识产权创新的要素和信息。

创新实验室能够作为一个产业全要素生态平台,连接供需双方企业,涵盖电网、交通、公安、政府、金融、电信、服务业和制造业等各行各业的企业。通过充分开放数据室的数据能力、研发能力、应用场景,可以连结技术合作伙伴、数据合作商和软件厂商,不同垂直领域的应用开发伙伴,发挥数据的乘数效应,即以数据引领资本、人才和技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据的经济价值。

作为首批联合发起单位,华夏双碳能源研究院依托于中央级主流财经媒体《华夏时报》,广纳华夏能源精英。自成立以来,华夏双碳能源研究院致力于分享企业转型案例、记录能源时代变迁、研究碳经济下的产业新格局。在数创联合体的成立后,将继续为我国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贡献媒体力量。

数创联合体的成立标志着数据要素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角色,通过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和应用场景的示范,将为产业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实现数据要素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社会生产和治理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责任编辑:李未来 主编:张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