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贝贝 见习记者 李未来 北京报道
锂电的风吹草动,牵动市场每一根神经,一段关于3年前政策表述的重申,引起极大关注。
5月8日,工信部发布的锂电池行业规范征求意见稿,其中关于“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表述引起市场较大反响。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引导控制锂电产能无序扩张的强烈信号,通过引导不仅有助于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事实上,此次征求意见稿是对2021年版本的修订,记者对比发现,上述关于产能的表述与2021年版本一字不差,但增加了绿色发展、强化创新等内容,上调了锂电池能量密度等级要求。
《华夏时报》记者咨询了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其工作人员表示,本次是修订版,之前存在的如果现在还成立就没有修改。
贝特瑞董事长贺雪琴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表示:“2024 年锂电材料的市场还会保持增长的态势,但增速放缓,市场激烈的竞争状态也将会持续,在此种情况下,每家公司需要结合自身情况找到合适的发展和竞争路径。希望政策多支持鼓励链主企业带动扩建优质产能,而不是让全行业盲目扩产。”
锂电概念股走强
记者对比发现,与2021年相比,本次《征求意见稿》更强调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如要求单体电池企业应具有剪切过程中电极毛刺控制能力;应具有单体电池开路电压、内阻等一致性控制能力,具有电池组保护装置功能在线监测能力和静电防护能力,电池管理系统应具有防止过充、短路、过放等安全保护功能。另外,消费型单体锂电池循环寿命≥800次且容量保持率≥80%,相比旧版本有所提高。
能量密度方面,新规范增加了小动力型锂电池的能量密度等级要求,细分了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要求,提高了正极、负极材料的比容量等级要求,提高了隔膜拉伸强度要求。增加了电解液中的杂质含量种类标准。
但市场更关注新规范关于“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的原有表述。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通过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可以避免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从而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等措施,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该意见可以规范行业的发展,提高行业的整体水平,有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运瓴能源(上海)有限公司首席专家王玮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储能行业虽然前景一致看好,但正因为此,产能迅速扩大,导致下游储能系统价格迅速下降,该政策意见对于短期内维持市场的有序竞争,显然是有正面影响,但具体作用大小,还待观察。”
5月9日,锂电概念股应声大涨。天力锂能(301152.SZ)、时代万恒(600241.SH)、星光股份(002076SZ)等股票涨停,宁德时代(300750.SZ)上涨3.04%,赣锋锂业(002460.SZ)上涨3.94%,天齐锂业(002466SZ)上涨2.54%。记者分析发现,本轮涨幅较大的大多是市值50亿元以下股票,大市值股票涨幅有限。
5月10日,锂电概念股又纷纷回落,前日涨停的天力锂能下跌6.48%,前日接近涨停的翔丰华(300890SZ)下跌5.68%。大市值股票也小幅度下跌。
产能过剩
从产能不足到产能过剩,锂电行业只用了1年。
2021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崛起,锂电池走俏,当时锂电企业还来不及扩张产能,电池普遍缺货,企业产能爬坡。2022年锂电全产业链产能扩张热情高涨。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仅电芯环节规划项目40余个,规划总产能超1.2TWh,规划投资4300亿元。上游产品价格高位震荡,锂电二阶材料价格反复冲高回落,电池级碳酸锂、电池级氢氧化锂(微粉级)2022年均价分别达48.1万元/吨、46.4万元/吨。
2023年锂电产业链产能继续释放,但市场却再难消化。根据锂电池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2023年全国锂电池总产量超过940GWh,同比增长25%,行业总产值超过1.4万亿元。与此同时,全年锂电池行业产品价格出现明显下降,1—12月电芯、电池级锂盐价格降幅分别超过50%、70%。
企业增强信心
新规范的出台,更加坚定了锂电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
“对于企业来说,这是政策引导锂电行业向高质量发展的信号。”贺雪琴表示,对于动力电池产业来说,当前高端产能和优质产能不足,结构性问题突出,行业正在经历过热之后的周期性滞涨阶段。特别需要政府引导行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中国锂电池行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这个政策非常及时且必要。
同时,他还建议产业链上下游一起携手强链,通过技术创新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稳固的强供应链,做好产品创新、产业布局,打造绿色、智能制造等竞争优势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鹏辉能源方面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一项利于锂电产业发展的规范政策,可以帮助锂电行业减少盲目扩产的行为。在产能建设方面,鹏辉能源一直坚持循序渐进方针,采用分期建设,以质量为先,不盲目快速扩产。
面对万亿储能市场,不少跨界玩家和资本纷纷入局,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同时,行业也面临产能过剩问题,尤其2023年内卷严重。面对竞争激烈的储能市场,鹏辉能源认为建设优质产能,坚持技术革新,践行长期发展主义,对于锻造新型储能产业新质生产力意义重大。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