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雅文 李贝贝 北京报道
近年来,光伏的各种技术路线齐头并进,如TOPCon、异质结、BC技术等等,而这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竞争。企业应当怎样穿越周期,又怎样面对行业的波峰与波谷?
近日《华夏时报》记者对TCL中环营销BU产品总监张学峰进行了独家专访,他认为:“我们更强调从技术维度进行突破,通过不断优化和创新生产制造模式,以实现在行业周期中的稳健发展。”
当下,面对光伏行业多种多样的技术路线,TCL中环对不同的技术路线都持开放态度,并认为大尺寸硅片的推广将为整个光伏产业链带来显著的成本下降空间。在短期内,TOPCon技术可能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并在今年实现爆发式增长,取代PERC产品,成为主流。
《华夏时报》:为什么选择了N型、大尺寸和TOPCon这几种技术路线,对它们在未来的发展有什么评判?
张学峰: 自2019年起,中环蛙跳式创新推出了210大尺寸硅片,在当时PERC时代,上下游产业链各环节协同成立了210生态联盟,我们共同的目标打造600W+高效光伏组件,助力光伏组件由原来的400W+跨越提升至600W+。旨在发挥大尺寸硅片通量价值,实现全产业链成本的大幅降低。
我们坚信,大尺寸硅片的推广将为整个光伏产业链带来显著的成本下降。光伏行业的持续发展始终围绕降低LCOE(度电成本)进行。这涉及到两个关键点:低成本和高功率。随着N型硅片时代的到来,包括TOPCon、异质结以及背接触(BC)技术,我们看到了效率的显著提升。同时,大尺寸硅片意味着更大的单片面积和更高的单片功率,进而提高了组件的整体功率,大尺寸通量价值将进一步降低下游的系统成本,包括BOS成本和土地成本。
此外,中环对不同的技术路线都持开放态度,无论是TOPCon、HJT还是背接触(BC)技术,我们都有相应的产品规划和产品供应。我们内部称之为“total solution”,即提供全面的产品供应和全面的产品服务解决方案。短期内,TOPCon技术可能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并在今年实现爆发式增长,会取代PERC产品,成为主流。
《华夏时报》:在各个行业中,龙头企业通常会引领行业趋势,其他企业往往会跟随其步伐。公司应该如何保持竞争优势,怎样建立技术、生产或是市场方面的门槛?
张学峰: 随着光伏产业从传统的P型硅片向N型硅片过渡,我们见证了技术门槛的显著提升和产品匹配的差异性。与P型产品相比,N型产品具有一定的产品技术门槛,过去,P型硅片的生产相对标准化,各家的需求高度的趋同,然而,当前N型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显示,不同客户对于产品的需求有很大的差异。不同企业在设备选型、工艺匹配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也导致了产品电性能和几何,外观参数的差异性。
中环通过工业4.0柔性制造,差异化匹配不同客户及产线,实现最优产品匹配,始终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和制造模式升级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并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华夏时报》:在过去几年,硅料曾是行业受益最大的一个环节。最近3年的价格下降有没有打乱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格局?
张学峰: 回顾整个光伏产业链,我们注意到在2023年第二季度之前,整个行业的利润状况普遍较好,尤其是硅料环节的利润率相对较高。然而,自2023年下半年起,产业链各环节的利润开始面临压力,部分环节甚至出现了亏损情况。
面对这一挑战,我们认为,虽然之前和短期内市场可能会更多地关注企业的商业模式和商业逻辑。但从长远来看,技术创新和生产制造模式的优化将成为企业获得相对竞争优势的关键。
《华夏时报》:近期,我们与多家企业讨论了关于行业周期性波动的问题。当前的周期相对较短,且波动性大。中环作为经历过多轮周期的企业,怎么看当下所处的这一个周期?
张学峰:自1958年成立以来,中环从半导体行业起步,历经了多次行业波峰与波谷。面对行业低迷时期时,我们依靠自身的技术创新、工艺储备以及先进的制造模式,和我们的战略客户上下游协同,共创,共享,共赢,走出低谷。所以,我们更强调从技术维度的突破和升级,实现行业周期的穿越。
《华夏时报》:公司在内蒙古有一些投资,相关项目的布局情况如何?
张学峰:2023年,公司的总产能是180GW。自去年第四季度起,单月出货量超过10GW的水平。
拉晶环节,我们主要的生产基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这两个基地的总产能合计为180GW。切片环节分布在4个主要地区,包括天津、宜兴、呼和浩特以及银川。
责任编辑:李未来 主编:张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