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406/20240624160229K604JDZ3Pa.jpg

医疗企业IPO批量“撤单”背后:有的排队20个月后撤回,强监管严惩“带病闯关”

郭怡琳 2024-6-25 10:18:30

本报记者 郭怡琳 于娜 北京报道

在IPO监管政策收紧、医疗反腐等多因素加持下,2024年以来,医疗企业“闯关”IPO难上加难。

近日,《华夏时报》记者在iFinD检索,从2024年初至今不到半年时间,沪深北交易所公布IPO终止的企业超过200余家。

具体到撤单医疗企业,申报创业板的有杭州微策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微策生物”)、基因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基因科技”)、迪嘉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迪嘉药业”)以及四川美康医药软件研究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美康股份”)等。科创板撤单医药企业数量紧随其后,包括赛诺威盛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赛诺威盛”)、云舟生物科技(广州)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云舟生物”)、四川锦江电子医疗器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锦江电子”)。此外,申报沪市主板的企业,系北京四环科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科宝制药”)和上海生生医药冷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海生生”)。

对于医疗企业IPO批量“撤单”现象,知名财税专家、资深注册会计师刘志耕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由于今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以及监管部门全面加强上市审核、严把资本市场入口、严防‘带病闯关’。强监管重塑A股市场生态下,IPO终止企业数量激增,科创板在审企业锐减。新法规提高科创板企业申报标准,生物医药行业IPO停滞,撤回现象频发。科创板在审企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产业为主,部分科技企业面临上市挑战。生物医药产业面临资本寒冬和竞争加剧,优质企业面临生存压力。”

医疗企业撤单潮

据不完全统计,自2024年初至6月,各板块在审企业共448家。其中,上交所142家(主板83家,科创板59家),深交所216家(主板57家,创业板159家),北交所90家。

而从所属行业来看,制造业依旧占据了半壁江山,包括专用设备、医疗、通用设备、汽车、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等方向。由此可见,高端先进制造业仍然是IPO在审的主体。

记者整理发现,近期IPO撤单的医药企业,除微策生物是在注册阶段撤单外,其余企业撤单前均走到问询阶段。而从获受理时间来看,排队时间均在一年左右。事实上,微策生物不仅是排队时间最久的企业,同时是IPO进程最远的企业。深交所官网显示,其创业板IPO获受理于2021年11月26日,同年12月24日进入问询阶段,2022年7月25日上会通过,同年10月21日提交注册,并在注册阶段等待已接近20个月的时间。

随着上述企业IPO撤单,企业发行上市募资的诉求落空。上述撤单企业中,沪市申报企业拟募资较高,募资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均来自沪市,其中锦江电子原拟募资额最高,为19.5亿元,云舟生物、科宝制药拟募集资金分别为13.26亿元、11.19亿元。

分析6月以来撤单的IPO医疗企业,部分企业在报告期内净利出现了下滑,其中锦江电子2021年出现亏损,2022年仅亏损收窄。其招股书披露,2020年—2022年,锦江电子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约为4133.9万元、6061.59万元、5915.9万元;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2472.5万元、-1658.97万元、-104.24万元。

无独有偶,科宝制药也于2021年出现净利下滑。财务数据显示,2019年—2021年以及2022年上半年,科宝制药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约为14.45亿元、17.01亿元、19.73亿元、8.18亿元;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1.1亿元、1.83亿元、1.74亿元、0.66亿元。

微策生物的净利波动则更为明显。据其招股书披露, 2020年—2022年以及2023年上半年,微策生物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约为6.72亿元、12.63亿元、8.29亿元、1.79亿元;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1.6亿元、3.28亿元、1.02亿元、0.26亿元。而随着2023年到来,曾为微策生物带来七成收入的新冠检测市场迅速萎缩,从而导致公司面临整体经营业绩大幅下滑的风险。

而赛诺威盛报告期内尚未实现盈利,2019年—2021年以及2022年前三季度,赛诺威盛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约为1.32亿元、2.03亿元、2.69亿元、2.08亿元;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4627.29万元、-5190.04万元、-9583.78万元、-3941.79万元。

此外,上海生生在回复上交所问询函提到,期后业绩增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据招股书披露,由于合作客户都有在报告期后出现一定的业务量减少的情况,其对应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081.19万元、8951.33万元、7971.99万元,2022年的净利润增速为-10.94%,业绩增长承压明显。

强监管标准提高

从终止原因来看,绝大多数为撤回材料。刘志耕表示,“在现场检查比例提升以及严查‘清仓式分红’的背景下,部分盈利能力不足或存在其他缺陷的企业,选择终止审核或先撤回后补充材料的方式来达到最新的IPO监管要求。”

而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按照现在的监管和市场形势,财报有效期临期的企业,通常选择主动撤回IPO。自从新‘国九条’出台后,政策面加强对IPO企业资料的审查力度,提高了对金融中介的监管责任,所以部分企业自查后认为当前的市场环境不再适合申报上市。”

事实上,严把上市入口关,从此前监管发布的重磅文件中窥见端倪。

据悉,创业板第一套上市标准原为“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5000万元”。2024年4月12日,新“国九条”落地,其中,“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位列第二条,仅在“总体要求”之后。该条款明确,提高主板、创业板上市标准,完善科创板科创属性评价标准;提高发行上市辅导质效,扩大对在审企业及相关中介机构现场检查覆盖面等。

与此同时,沪深交易所优化上市条件,对净利润等关键上市指标做出了新的要求。其中,上交所表示,拟完善主板上市条件,适度提高净利润、现金流量净额、营业收入和市值等指标。

而深交所表示,修订创业板第一套上市标准为“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累计净利润不低于1亿元,且最近一年净利润不低于6000万元。将预计市值由10亿元提高至15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由1亿元提高至4亿元,支持规模、行业及发展阶段适应创业板定位要求的企业上市。”

此外,刘志耕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由于今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以及监管部门全面加强上市审核、严把资本市场入口、严防‘带病闯关’,特别是‘申报即担责’、抽中撤回也要查、查出问题必担责等严厉措施的出台,大大震慑了上市申报企业和相关中介机构,并最终促使中介机构归位尽责的结果。因此,在一系列严监管措施下,企业扎堆撤回有错误、有问题、蒙混过关的IPO申请。”

见习编辑:邓舟羽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