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燕 实习记者 张钰涵 北京报道
国内创新药第一波浪潮卷起时,港股18A恰逢其时,成为众多未盈利创新药企业的上市首选地,一时可谓是资本退出,企业上市的“及时雨”。
随着2021年创新药板块股价下跌,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系列连锁反应,“破发”取代上市成为药企在港股的高频关键词,上市即为巅峰的情况屡见不鲜。
2024年上半年,中国中药、复宏汉霖、赛生药业三家港股上市药企接连宣布私有化决议,其中赛生药业交易估值约为118亿港元,是目前港股医疗领域私有化交易中金额最大的一笔。
药企私有化背后
一位医药分析师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近年来频频有药企在港股私有化,背后核心逻辑是当前港股的融资能力不尽如人意,流动性较差,药企觉得自己的资本价值被低估了。
该分析师强调,港股18A很多药企上市都是有强烈的融资诉求的,如果既不能实现融资目的,又没有得到合理的定价,那选择私有化后期再择机重新上市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事实上,复宏汉霖在公告中即表示,要约人之所以对其实施吸收合并,第一是复宏汉霖的港股上市地位不再能提供有意义的融资渠道,却为公司运营带来额外成本。此外股票表现不佳影响公司业务经营。第三则提到合并后复星医药集团能够以更有效、可行的方式为该公司提供业务资源,使其能够执行长期战略并实现可持续增长。
赛生药业公司同样表示,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公司良好的基本面未能充分反映在股票估值上,股票交易的活跃性和流动性也受到限制,本次交易旨在通过私有化为公司创造更大的灵活性,推动未来的长远发展。
从财报数据上来看,2024年上半年决定私有化退市的三家药企,业绩都颇有亮眼之处。
其中中国中药2023年实现了181亿元的营业收入,较2022年同期上升26.7%;实现了13.96亿元的净利润,较2022年同期上升93.6%。复宏汉霖更是在2023年实现了全年盈利,产品销售收入大幅增长,营收达53.95亿元,净利润达5.46亿元。仅从财报来看,赛生药业近五年来营收及净利润表现较为一致,实现了持续增长。
显然在企业看来,自身私有化之前在港股的股价表现与业绩数据并不匹配。可以看到,在各家的私有化方案中,大都给出了高出收市价30%溢价回购注销目前的流通股,以回馈其他股东。
来源:wind金融客户端
港股中小市值的公司受到的关注有限,成交量低迷,是一直以来都存在的现象。
这股“私有化”浪潮并不仅仅发生在医药行业。Wind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已有26家港股上市公司港股公司宣布了私有化计划,已有8家完成、仍有18家公司处于私有化进程之中。
东方证券研报中指出,从美股并购退市和港股众多低估值私有化退市的经验来看,主动退市是成熟市场的常态:当上市地位不再具备稀缺性时,退市和上市变得一样重要。同时,兼并、私有化也是二级市场实现资源优化再配置的重要渠道。
港股流动性难解
2018年,港交所修改《上市规则》并引入18A章,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使其迅速成为大批生物医药公司在美股之外的第二选择。短短几年时间里,超过50家未盈利医药公司通过该途径赴港上市,总募资额超千亿港币。
港交所一度表示, “我们有信心,香港将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医疗和生物科技中心之一。”情况看起来一度如此。
在2019年的短暂动荡之后,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将医疗板块推向舞台中央,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一批明星医药股陆续上场,带动“18A医药公司”在2020年赚足了市场眼球。
还记得那年年末各大机构高喊着“港股是最大机会”,摩拳擦掌要“跨过香江去,夺取定价权”;短短半年后,“破发”成为港股高频代名词,医药公司上市窗口明显收紧,最后一家上市的企业乐普生物,上市定价甚至低于C轮成本价。
预期减弱、资本市场低迷、企业融资困难……对港股部分药企来说,私有化或许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一定是当下最合适的选择。
代表着十年十亿美金研发费用的“双十”定律是创新药企成功的前提,现金流对于以研发为生命线的药企重要性不言而喻。值得注意的是,当下港股市场很多创新药企已经濒临现金流枯竭边缘。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毕井泉曾分享过一组数据,近些年来,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的风险投资,开始大幅度减少。2018至2019年我国生物医药领域早期风投和私募募资达到172亿美元,超过美国;2020至2021年减少到162亿美元,美国则增加到212亿美元;2022至2023年(截止到9月26日),我国降为45亿美元,美国则继续增加。
二级市场形势同样严峻。相关数据显示,近三年,中国股市生物医药板块市值蒸发近6000亿元。
毕井泉表示,越来越多投资人不得不开始远离生物医药创新。募集不到新的投资,很多创新药企业撑不了多长时间。这几年上市的创新药和海外授权项目,大多是五年前风险投资的成果。当前风险投资大幅度下降,将导致未来几年创新药成果减少。
在西南证券一份相关研报中,整理出了港股各家创新药2024Q1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研发费用等数据。
不难看出,在市值超百亿元的港股创新药企中,经营现金流量净额/研发费用为负的有5家,11家企业比值在1以下。
来源:西南证券研报
在市值低于百亿元的创新药企中,超过20家药企经营现金流量净额/研发费用为负,接近30家药企比值低于1,更有多家企业目前仍处于营收为0的阶段。
来源:西南证券研报
在经历了短暂繁荣后,医药行业的产业估值正在挤出泡沫,回归理性,对于很多创新药企来说,如何接续自己的生命线,挺过这段漫长的资本寒冬,是接下来最重要的事。
见习编辑:邓舟羽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