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商灏 北京报道
面对降准压力,究竟降还是不降?央行行长周小川新近的公开表态并未对此给予十分明确的回应,引起了诸多猜测。其一句“不轻易采取所谓‘大规模刺激’政策”释放的是个什么信号?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刘胜军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时说,周小川最近的表态,其意图应该是说存款准备金率不会过快全面下调,但这并不等于说存准率不会微调,比如每次下调0.25%或0.5%,这样的下调幅度至少不能称之为大规模刺激。他同时表示,短期内,首要任务仍是防范系统性风险,而目前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最现实、力度最大和效果最直接的手段,除了减税,就是降准。
资金链困局急需解开
《华夏时报》:高层最近的一些公开表态,被有些人认为是对降准呼声的一种回应,你怎么看?
刘胜军:降准是否等于大规模刺激,这个还不能下定论。所谓大规模刺激,一般理解为类似于四万亿这样的政府大量投资和天量的银行信贷增长,这一类大规模刺激现在的确不大可能出现,因为这种牺牲未来的饮鸩止渴似的做法的确不可取。
但中国经济目前状况又确实让人有比较多的担忧,这种担忧归结为一点,就是中国经济究竟会不会发生系统性风险。现在大家讨论最多也是最核心的一个环节就是房地产市场走势。
最近一两个月,房地产市场的走势有比较大的转变,从普遍看涨的预期,转向了看跌的预期。现在的分歧已不是会不会跌的问题,而是跌多少的问题;是崩盘还是小的稳步调整的问题——就像李稻葵所言,是冬天还是秋天的问题。如果出现剧烈调整,就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人们也许注意到,最近即使是任志强,也不怎么发表有关房价走势的言论。这说明大家的判断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各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救市政策,因为他们已经感受到了压力。如果现在再不出手,房地产市场就可能出现冻结,而一旦冻结,就可能形成比较负面的预期。投资者一旦形成负面预期,再想打破这个预期,难度会很大。这就像房价看涨的时候,无论中央出台多少政策都难以打压下去一样。反过来说,如果大家都认为房价泡沫要崩盘了,可能中央要出很多政策才能救起来。从国际经验来看,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之后可能就救不起来了。
但中国有一个有利因素在于,房贷首付款比例比较高,这是大多数发生房地产危机的国家都没有的一个情况。较高的首付款比例,说明银行放贷时就格外审慎,这样即使房价有一定下跌也不会引发恐慌性情绪。
现在的问题在于,特别是一些三线或四线五线城市的地方政府已经发现,当地房地产市场因为预期发生变化没有交易,这使得房地产开发企业无法实现资金回笼,其同时也无法获得贷款,而不得不去影子银行融资,那样的融资,成本在20%以上,房企很难持续忍受。由此我们看到,一些地方出现了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链断裂现象。这将导致债务连锁反应,导致坏账,甚至导致房价继续下调并继续引发一系列事件。
《华夏时报》:一些放松措施最终能奏效吗?
刘胜军: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的问题靠这种小措施可能很难解决,主要原因在于,现在无论是房地产业还是实体经济都面临着资金紧张的困难。他们都需要去影子银行贷款,因为正规银行的资金都被存款准备金管住了。而房企和中小企业的债务包袱却日益沉重。
除了减税还须降准
《华夏时报》:困局如何才能解开?
刘胜军:中国市场这种资金链困局如果不能解开,肯定会引发金融危机,但如何去解开?我认为还是必须从金融上想办法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长期看,的确已有IPO注册制、利率市场化等措施要出台,但这些举措的步骤及其效果都比人们想象的要来得慢。比如周小川说两年之内实现利率市场化,但他并没有说两年之内实现完全的利率市场化。也就是说,靠金融改革来解决目前的问题,犹如远水解不了近渴。比较现实的办法有两个,首先是财政上大规模减税,其次是金融要放开。金融放开短期内可以做的事情就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华夏时报》:目前降准概率有多大?
刘胜军:周小川最近的表态,其意图应该是说存款准备金率不会过快全面下调,但这并不等于说存准率不会微调,比如每次下调0.25%或0.5%,这样的下调幅度至少不能称之为大规模刺激。目前的存准率确实太高了,靠着这样高的存准率,本意是希望控制货币超发,以引导银行为实体经济服务,但实际效果却是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已被银行牺牲掉,而主要为满足地方政府和大企业的资金需求。这样下去中国的实体经济将非常危险。
从学者角度看,降准是需要的。先让我们回顾一下高准备金率的形成过程。
原来的准备金率也比较高,为15%左右,在2009年和2010年的四万亿刺激之后,通胀出现了失控,银行信贷也出现了失控,中国经济又回到了过热局面。中央为了打压通胀,连续十二次提准,准备金率达到了20%左右,效果确实很快,通胀被压制下去,但也带来很大问题。比如很多投资项目的资金投入存在惯性,如果中途停止资金投入,项目就可能夭折。在银行资金被存准率冻结之后,银行必然要保大项目,牺牲小客户。由此,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越来越难,小微企业基本上被银行排除在外。这造成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影子银行开始繁荣。所以我们看到现在影子银行尽管利率非常高,但依然非常火爆。这就是目前的高准备金率所造成的。也就是说,高准备金率伤害最深的是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而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又是我们社会经济活力最重要的一部分,无论对就业还是对创新,都非常关键。如果这一块都被资金问题压垮了,则中国经济就真的没戏了。因为我们已经不能再依靠地方政府,也不能再依靠国企。真的可以依靠的无数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却又借不到钱,经济还怎么玩下去?
从这个意义上看,我非常支持降低存准率。在降低存准率的同时,一定要配合利率市场化,否则中小企业从银行借款还是有难度。
因为有很多小企业可能本来需要承受的利率风险就比较高,但利率管制使得银行又没办法降低利率,很多小企业也就不敢贷款。如果存准率放松和利率市场化能够结合起来,可能对缓解实体经济的困难、降低金融风险,都比较有帮助。
化解风险离不开改革
《华夏时报》:降准压力如此之大,为何央行迟迟不降准?
刘胜军: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有人担心货币供应量过高,但这个问题其实应该依靠未来的体制改革逐步消化。短期内,首要任务仍是防范系统性风险,而目前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最现实、力度最大和效果最直接的手段,除了减税,就是降准。短期的措施只是为了防范风险,能否从最终意义上化解目前的风险,还是要靠各种改革举措的推进。
由于李总理对货币超发还是非常担心,他曾在演讲中反复提到过,中国现在M2已占GDP的200%,这是非常高的水平。虽然政府已经意识到流动性很高,但在实际操作中,货币增速却并未明显放缓。2013年M2增速是13.5%,这几乎比GDP增长高了近一倍。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差距。资金投放量如此之大,说明中国经济不是因为钱太少,而是因为资金配置的效率太低。如果能够通过金融的市场化把效率提高,很多问题就会因此而得以解决。这是一个需要去努力的方向。
《华夏时报》:假如降准,投资扩大化的趋向会否比较强烈?
刘胜军:对此也不要过于担心,目前来讲,整个经济处于下行态势,普遍预期不很乐观,大量的棋处于防守态势中,不会因为存准率稍降就变得兴奋起来,短期内虽然对提振信心有帮助,但效应可能并非如预期那样大。而且我们的降准也不会一次性降太多,毕竟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降准一次不会带来经济过热。
《华夏时报》:会否更多通过财政支出来增加一些中小规模投资?
刘胜军:政府目前比较倾向于多花钱搞棚户区改造,这对于政府的社会形象和GDP增长有帮助,但其对于防范目前的系统性风险,作用并不大。与其将财政资金集中用于棚户区改造,还不如全国性减税带来的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