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商灏 北京报道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最近关于货币政策的一系列讲话被视为货币政策放松的信号,甚至有分析预测近期即有降准降息的可能。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5月27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短期内全面降准降息已无可能,除非经济出现明显下滑迹象。定向资金的数量如果比较小,可能会被稳增长的宏观效果所淹没,所以,未来定向宽松的数量有可能增大。
适度或定向放松
有现实需求
《华夏时报》:当前货币政策是否已实际悄然放松?
郭田勇:货币政策在面对经济下滑趋势之时确有必要做一些调整。虽然最理想的方式是深化改革,调整结构,以释放改革红利,但其效果显现尚需时日。因此,必须以外部政策保持经济在稳步增长轨道上正常运行而不致发生大的偏离。由此来看,目前情况下,货币政策无论所谓适度放松或定向放松,都有其现实的意义。
《华夏时报》:掣肘货币政策全面放松的因素是否正在消除?
郭田勇:政策全面放松之后,哪些领域吸金能力最强?不要以为全面政策放松之后,资金就会流到人们所希望的中小实体企业或新兴产业那里去,实际上,资金更多只会流向房地产业。但如果经济继续下滑,则货币政策有可能全面放松。目前从基本面来看,货币政策并不需要全面放松,只适合采取一些定量的刺激政策,让经济在调整结构的轨道上平稳前行。从历史经验来看,单纯依靠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做法,通常都会留下很大后患,甚至当多年以后回过头来评价其总体效果时,就会发现往往是得不偿失。
全面降准降息
尚为时过早
《华夏时报》:若从历史数据看,是否降准时机即将到来?或者,降准仍非首选之策?
郭田勇:最近大家都在谈论降准的事情。假如央行定向于某些重点项目或民生项目,定量地向这些项目注入资金,比如三五千亿,则从宏观效果而言,其实就相当于一次降准,未必一定要面向所有商业银行全面降准。
《华夏时报》:对于降准为何有反对和赞同两种不同声音?
郭田勇:各种声音都有其所在行业背景。商业银行和股市债市,以及一般企业比如房地产企业,当然都希望全面降准,以获得更多资金量、更多利好。但从商业银行之间的流动性和银行间同业存放率来看,并不能判断出资金面有非常紧张的状态。
最令人担忧的是,政策一旦松动,很容易使得正在进行的一系列去产能、去杠杆的改革行动无疾而终。而随着银行业和房地产业的资金面丰裕,房价有可能重新被刺激起来。
《华夏时报》:目前有哪些正在实行的货币手段?
郭田勇:央行目前正在对一些货币政策手段进行探讨,比如专门发行住房债用之于棚改等项目,或采取一些货币政策调整方式,比如启用央行再贴现、再贷款等手段,将资金定向投到那些资金支持很薄弱的领域中去,以发挥其稳增长、促民生的作用。
《华夏时报》:短期内降准降息的可能性有多大?
郭田勇:这要看经济走势。目前来看,降准降息还为时过早。降准降息都是总量控制政策,资金总量增大当然会增加社会总需求,但这种总需求增加,是一种撒胡椒面式的增加,所有行业都会感到资金宽松,这样一来,资金流动最终还是希望朝着那些大块头企业,朝着政府项目和房地产企业而去,虽因此有可能保住经济增长总量,却也有可能使得经济结构问题变得更加扭曲。
所以,有关决策层可能正在探讨一种既可实现总量增大,也可让资金流向既定领域的办法。前一段时间央行苦心孤诣地出台了面向农村金融机构的存准率政策,就是出于这个初衷。其总体是面向县以下区域,虽然县以下区域也有可能出现资金流向房地产业的现象,但相对于服务三农和投向中小企业的资金量而言,占比较低。因此,政策的意图应是既有总量增加,又兼顾结构调整。由此来看,短期内全面降准降息已无可能,除非经济出现明显下滑迹象。当下的政策调整,决策层拿捏的尺度重点必然是兼顾稳增长、调结构和深化改革三者关系,而不会有所偏废。
进一步定向宽松
乃政策首选
《华夏时报》:“运用适当的政策工具”、“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等组合用辞,是什么样的政策指向?
郭田勇:“定向宽松”与信贷“合理”增长并不矛盾,即便没有定量宽松,信贷也要“合理”增长,无数企业正常的融资需求都要求信贷有合理增长,对于这种合理增长,当然会有一些重点考量。对于经济增长急需调整或非常薄弱的领域,再有一些微刺激也好,定向宽松也好,都是为了把资金投向其中,而不是简单地调整总量。
《华夏时报》:加大定向降准的政策举措或在何时出手?
郭田勇:其实前段的定向降准表明,相关政策已经出手并在持续进行,只不过力度较小,大家算了算账,向农村县域法人机构总共只释放了一千亿左右的资金,似乎有点少,下一步有可能会释放更多一些资金,我刚才提到的一些重点领域比如棚户区改造可能会获得更多一些资金投入。定向资金的数量如果比较小,可能会被稳增长的宏观效果所淹没,所以,未来定向宽松的数量有可能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