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冬颖/黄兴利 北京报道
9月底,一架载有百余名中国企业家和投资人的飞机降落在特拉维夫。在第二届中以创新投资大会上,约15亿美元的意向合作成功达成,东软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积仁、腾讯集团投资并购部高层等在内的中国企业家身影成为此次大会的亮点。随着投资潮持续升温,被称为是“第二硅谷”的以色列为何转变战略青睐中国资本?
中国资本涌动
100多名中国资深投资人在9月底奔赴的第二届中以创新投资大会,被称之为是中以两国之间最大规模的商务对接会。
在这场创新投资大会上,刘积仁拍板了一次合作:东软集团宣布东软控股将与中以私募股权公司英飞尼迪集团联合成立一只规模2.5亿美元的投资基金,用于扶持在中国运营的以色列医疗器械公司。
这一举措与东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布局相得益彰。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成立于1998年的东软医疗正试图在国内突破“GPS”(GE、Philips、Siemens)的垄断地位。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上半年,东软医疗CT的销量同比增长54%,整体市场份额已超过20%。目前,其上市计划也已经提上日程。
“全球正在迎接精准和个性化医疗时代的到来。以色列在医疗健康领域有大量全球领先的最新技术,但可供应用的市场非常有限。” 刘积仁认为,同时中国又是个很大的市场,有很大的需求,通过中以合作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
实际上,刘积仁与其身后的东软并非首个看到以色列科创市场的企业。最近的一桩待成交案例是IronSource,这是位于特拉维夫的以色列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今年8月被媒体报道称正在与一家来自中国的科技公司协商出售事宜,据称,IronSource的估值可能达18亿美元。
近年来,中国资本在以色列动作频频,特别是食品、化工和高科技等行业初创公司成为青睐对象。
以BAT为例,2014年12月,百度向以色列视频捕捉技术公司Pixellot投资300万美元,为百度首次投资以色列初创公司。2015年1月,以色列二维码公司Visualead宣布完成B轮融资,投资方为阿里巴巴集团。这是阿里巴巴首次投资以色列初创公司。
15亿美元合作
刘积仁在以色列的大手笔投资只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据介绍,中以创新投资大会在今年共达成了约15亿美元的交易额,而今年1月举行的首届大会交易数据约为10亿美元。
这场大规模的商务对接会从侧面反映出以色列投资力量发生转变的现实。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对以色列的投资额在整体外国对以投资的占比超过20%,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对以色列投资最多的国家。
以色列经济与产业部首席科学家、创新局主席艾维·哈森就如此表示:“以色列之前主要与西方国家合作,近年来,开始逐步将重点东移,过去以色列的投资来自海外,主要以美国为主,现在中国愈加成为以色列投资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色列战略也从‘聚焦西方’转为‘向东方看’。”
据悉,第三届中以创新投资大会将于2017年4月份在中国举行。
实际上,此次第二届中以创新投资大会只是这次创新周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还有更多与创新有关的活动在DLD 特拉维夫创新周纷纷呈现。
公开资料显示,特拉维夫DLD创新周是以色列最大规模的国际性高科技业盛会,每年都吸引世界各地数百家创新公司、风投基金、天使投资人和大型跨国企业参加。在今年9月底举行的特拉维夫DLD创新周上,安排有100多项活动,有75个国家的代表团4000多人参加。
技术频出却市场有限
以色列,这个面积与天津市差不多大的国家,被业内称之为“第二硅谷”,云集一众高科技创业公司。仅在特拉维夫,就聚集了约1450家初创企业,拥有84家创新创业孵化器,是世界上人均初创公司数量最高的城市。
然而,可以看到的是,以色列拥有众多高科技公司,却缺乏足够的市场空间,中国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对于新技术也有着极强的吸纳能力,看到这一衔接点后,嗅觉灵敏的企业和资本开始在这两者之间展开布局。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两个不同文化之间的投资与合作,创新技术如何实现产业化落地,中间服务平台的作用凸显出来。
在刚刚举行的2016 DLD特拉维夫创新周上,一个亮点就在于首次出现了“中国馆”,这是由太库以色列中国创新中心搭建,旨在向中国投资人推介以色列企业,并为以色列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咨询服务。
作为一家专门从事国际科技创新要素整合和新兴产业培育的创新服务专业机构,太库于今年3月在特拉维夫启动太库以色列中国创新中心,为企业提供创业导师、资金扶持等创新服务。
在太库首席执行官黄海燕看来,北京等地的创业者背靠中国大市场,只要产品和服务做到位,不用担心市场容量问题,而以色列的市场容量有限。
“所以以色列的创业者做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必须走出去,才能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所以说双边优势互补,合作空间巨大。”黄海燕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