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806011953225t8hYZNHMQ.png

对话汪海:真正的企业家是为国家创财富 为员工谋福利

公培佳 2018-6-1 20:02:40

本报记者 公培佳 青岛报道

40年来,和改革开放同步的青岛双星掌舵者汪海大多数时间都是企业界改革的风云人物,无论被过誉还是被质疑,都屹立不倒;5年前,因年龄到限从国企退休后开始全力执掌从双星集团改制出来的双星名人,而后者这家专注鞋服的民企,才是双星近百年主业的纯正血统。

汪海“误入鞋途”其实从未离开,只不过,市场风云变幻,双星名人不得已在蓄势,汪海则选择突然远离了镁光灯。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把企业家的精神、企业家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今年适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评选30周年,这位见证者、参与者、冒险者、成功者以及第一届全国优秀企业家的“幸存者”有话要说,他要在5月底的一个关于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上见见“老朋友们”。在此前夕,《华夏时报》记者在青岛双星名人总部约访了汪海。

一场小雨后,5月的青岛凉爽怡人,双星“双子大厦”门前两侧的巨大黑猫白猫雕塑,一下就能把人拉回改革开放初期提出“黑猫白猫论”的那个时代,步入挂着“敢为天下先”字幅的办公室,双星名人集团总裁汪海着一身标志性的红衣红帽迎接,一口地道的鲁南口音讲了4个多小时,他要讲清楚的是,什么是真正的企业家,什么才是优秀企业家精神。

改革标志之一

《华夏时报》:我们知道“企业家”这个词来源于法语,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是不是没有这个叫法?

汪海:“企业家”这个称号,早在计划经济时期是没有的,伴随着改革开放搞市场经济,1986年之后才陆续这么叫的,1988年国家进行首届优秀企业家评选后,“企业家”这个词才突然成了大家谈论的话题。企业家称号的诞生是改革开放的一个标志。

《华夏时报》:和您一起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的还有19位企业家,他们现在情况如何?

汪海:目前真正还在企业的就我一个人了。我属于最早的企业家,在双星44年,这一辈子就做了个双星品牌,就干了一件事,就是当了个鞋匠。

《华夏时报》:您是改革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汪海:那时企业搞得好才叫企业家,很纯粹。在全国来讲也是个新鲜事物,评上的人又都是能人,社会上对这些人的要求也高,当个企业家可不得了。不过评上之后,对我们也是个约束,大家眼睛都盯着,之前有艺术家、革命家,企业家和那些不一样,管工厂管企业管钱,那个环境下,和钱沾边容易联想和误解,所以我后来就被戴上了30多顶“帽子”,现在看来,这些“帽子”早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华夏时报》:改革开放到现在,早就和当年不同了,您的切身感受是什么?

汪海: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意识的萌发到落地生根发芽,再到蓬勃发展,我们真正走上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企业家的地位逐步得到确立,由认识到认可再到重视。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把企业家的精神、企业家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很受鼓舞。

专访(1) 2-1234.png

1988年4月20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党和国家领导人同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合影。第二排右6为汪海

真正的企业家

《华夏时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40年后,企业家队伍越来越壮大,您认为“企业家”本身这个称号有什么变化?

汪海:能被称为企业家,我认为是有褒扬的成分在的,不是说企业做大了就能叫企业家,现在的上市公司规模都很大,有多少能叫企业家,可以叫董事长也可以叫老板,企业家不是随便就能当的。

《华夏时报》:很多国企的规模就很大。

汪海:我要说的就是这些国企的董事长,尤其是那些资源型、垄断型的国企,他怎么是企业家呢?他就是个管理者,企业行为要看国家需求来调控,市场有政府来背书,还有领导人当推销员。

《华夏时报》:可您本身在双星时也是国企啊!

汪海:这就问到点子上了。双星是做鞋卖鞋的,这是日用消费品,虽然前身有政府背景,但市场全靠自己打拼,而这个行业又是竞争激烈的制造行业,稍有不慎就败了。

《华夏时报》:那在您看来到底谁才是真正的企业家?

汪海:无论市场好不好,顺境逆境都能带领企业发展下去,检验标准是市场上的风浪、消费者的认可、产品的影响力和品牌的持续,谁能做到这点谁是真正的企业家。

30年前,在北京京西宾馆的一次由国家领导人召开的会上,有领导问,企业家是什么?一人说一句话,我说的原话是:把国有企业当成自己的家,这就是中国企业家。当时反响很大,国家的怎么能当成自己的家呢?很多人不理解,现在回头看,还就是这么回事。

《华夏时报》:那您30年后的今天怎么给具体定义?

汪海:我始终认为,真正的企业家是为国家创造财富、为员工创造福利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赚钱,更不是只会玩资本游戏圈钱。企业家不能向国家去要钱要政策,遇到问题要让市场去解决,反过来应养着国家。企业家要讲政治,不能享受着制度红利却不受相应的约束。

市场如战场

《华夏时报》:改革开放初期,您把中国的企业家分为机遇企业家、产品企业家、贷款企业家、关系企业家和市场企业家,为什么只有市场企业家才是真正的企业家?

汪海:企业家不是职称,更像是种荣誉,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拼杀出来的,是商战中敢竞争能打赢的“市场将军”。30年前,有外省官员来双星,看到企业里的标语是“市场是企业的最高领导,市场是检验企业的唯一标准”,他回去后就开了全省的会进行批判,说:市场在哪呢?市场是最高领导,要我们干什么?市场是检验的唯一标准,我们以后不管了?

《华夏时报》:市场如战场。

汪海:对。我当过军人,既然是市场经济,我始终认为市场也是战场,而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更可怕,战场上是明阵仗,攻防对阵,非输即胜,商场上除了自己可能都是敌人,还都是未知数,不知道人家什么时候杀出来,等发现时就晚一步了,一个新产品进入市场了,你再去研发就晚了,这就需要智慧,需要指挥能力和判断能力。还有就是,战场上打了败仗,投降就可以了,但市场给谁举手投降?没有俘虏营,这是看不见流血的。战场有将军才能打胜仗,琳琅满目的市场也必须有会打仗的将军,这就是企业家。

《华夏时报》:有一本关于您的书,书名就是“市场将军”。

汪海:在对企业家众多的称谓中,我最认同的就是“市场将军”。为了打胜仗,我一直要求自己的是敢为天下先,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只是在对的路上先行一步。

专访(1) 2-2613.png

什么是企业家永恒的精神?

《华夏时报》:既然真正的企业家可比拟成战场上的将军,那在您看来,企业家有哪些优秀精神?

汪海:我在30年前提出的是,企业家要有政治家的敏锐头脑、思想家的战略思维、理论家的严谨态度、军事家的指挥才能、外交家的运筹帷幄、艺术家的浪漫风情、实干家的拼搏作风和冒险家的创新精神。如今,改革开放40年了,中国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企业家应该具备八种新的精神,即牢记使命创造民族品牌的精神、不忘初心为社会奉献的精神、敢于担当弘扬正能量的精神、扎实认真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勇于挑战敢于竞争的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和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精神。

《华夏时报》:现在我们讲新时代,那么优秀企业家精神的本质会过时吗?

汪海:关于这点,解释可以有很多种,但新时代也好过去几十年也好,对企业家的要求其实一直就是一个“新”,创新是企业和企业家的本能,就是要去适应市场。你去双星工厂车间可以看到墙上的话:“今天不创新明天就落后,明天不创新后天就淘汰”。现在的年代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这才是企业家永远应具备的本能。

《华夏时报》: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可真正创新起来谈何容易?

汪海:你在车间还看到工人工位前悬挂的“三字经”了吧!工人根据自己的工种和心得编的,朗朗上口,好记易懂。这就是一个企业的文化,文化是“企业魂”,企业要有“魂”,就像军队需要“军魂”一样,企业家只要把这个魂凝聚起来,就有了创新的底蕴。优秀的文化是灵魂,人管人累死人,文化管人管人魂。企业家精神也不是口号,是把传统文化理念融入到企业管理中。

《华夏时报》:关于双星的企业文化,当年有件争议很大的事?

汪海:你说的是这个大楼后面那尊大佛吧!关于我把佛文化用在企业管理的理念,在新加坡做过一次演讲,反响很大,共产党怎么讲迷信?还是国有企业?其实,文化和迷信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企业不做了,领着工人去跪佛求财叫迷信,我是用佛文化来管理企业,“实事求是,积善行德”。

双星品牌的发展历程证明,我们既创出了双星这个民族品牌,也创出了一部内涵丰富的企业文化。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就提出了爱厂求实、拼搏兴利、开拓前进的文化理念,成为全国最早提出文化理念的企业,开启了文化治企的新篇章;我提出的有人就穿鞋关键在工作,干好产品质量就是最大的积德行善等文化理念被人称为汪海语录。

举民族品牌大旗

《华夏时报》:汪总,我注意到您在企业里的职务一直以来都是叫总裁。

汪海:我是干活的,叫什么其实无所谓,我只是让自己一直在市场一线当个市场将军去拼杀。

《华夏时报》:那好的总裁,最后一个问题。关于双星这个品牌传奇,可查到的资料很多,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和骄傲,如何树立和持续用一本书也讲不完,现在只想听您举一个例,您是如何维护民族品牌的。

汪海:正如你所说,例子也能写一本书。

2001年上海APEC会议期间,中央电视台组织了一个活动,有10位企业家代表参加,我是其中之一,也是名气最大的一位,台下是上海十大院校的大学生。活动中让企业家做个选择,同意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的举蓝牌,不同意举红牌。大家都举完之后,主持人看到我什么牌都没有举,就过来问,我一把抢过主持人的话筒说:这两个牌我都不举,我举的是中国的民族品牌。蓬勃发展的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大市场,全世界都在觊觎,我们怎么能只做别人的加工厂,而没有自己的品牌呢?

责任编辑:李明徽;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