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灏
国观智库6月13日举行了一场超独特视角的小型讨论会,以“超强个性总统与美国完善政治体制的冲突”为主题,深入探讨了特朗普总统的鲜明个性与美国完善的政治体制间的互动关系、特朗普的执政风格、中美经贸角逐、“印太战略”、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等各界关切的话题。
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公共知识分子项目”成员、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副教授马钊博士,应邀到场结合其多年参与美国公共政策制定的经验和长期对美国政治体制的观察,以“个人”和“症候”两个角度着重分析了美国国内政治出现的新动态和特朗普鲜明的执政风格之间的互动关系。
马钊博士指出,特朗普的成功当选与美国国内政治生态的变化是紧密相连的,特色鲜明的特朗普的出现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
他认为,从政治层面上讲,特朗普是共和党过去20年间话语和政策的集合与顶点。自上世纪80年代起,共和党集体右转,在国内和国际诸多问题上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政策导向,其中包括强调对移民的严控、拆解政府内的监管部门、弱化对国际社会的承诺等。这股右转风向得到了媒体和党内派系的助力。右翼媒体,如福克斯新闻台(Fox News),在共和党内部信息流转当中起到了“回音壁” 作用,对共和党的转向起到了推动和固化作用。
马钊从经济层面上分析说,在过去的30年间,美国经济完成了从制造资本主义到金融资本主义的转型。尽管美国仍总体上保持着发展的势头,但制造业的衰落和华尔街的繁荣带来的结构性变化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制造业出现外流、中产阶级饱受打击,美国国内出现“中产阶级忧郁”和“蓝领阶级忧虑 ”,加之民主党迟迟未能就这一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传统制造业为支柱的州开始转向共和党。
马钊还说,除此之外,美国两党政治生态出现恶化,双方在税务等诸多议题方面针锋相对,无法达成共识。加之新媒体时代的推动作用,两党的言论愈加极端化,而旧有的夹在两党之间的缓冲地带也日渐式微。与此同时,茶党地方官员也以“草根”形象在政治舞台崭露头角,对美国的体制发起挑战。
马钊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抓住了社会痛点、更关注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需求的特朗普成功当选。他鲜明的“个人”特色在政策领域表现为强烈的单边主义。在经贸领域,相较国际体系,特朗普更倾向于通过单边合作来解决经贸问题。特朗普在会见安倍晋三时就表示他不相信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可以解决美日之间的问题。而美朝领导人历史性会晤既没有通过六方会谈,也没有调动美国亚太盟国体系。在盟国方面,美国正在拆解其盟国体系。竞选期间,特朗普发表北约已经过时和美国不应该为盟国“买单”等言论。而在本次中美经贸较量中,美国也没有选择与盟友联合对中国施压。
国观智库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庞中英用“插花”(Arrangement)”一词,形象地阐述了世界秩序(Order)。他表示,“秩序”可以理解为一整套“安排”。中国依赖于现有的世界秩序,而特朗普政府注重成本的交易型行事风格对这套世界秩序造成了冲击。在逐渐解构的世界秩序里,中国尚未找到与这个“非常规”政府打交道的有效方式。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陈琪教授,着重通过制度和领导人之间关系的框架作了分析。他说,政治制度在产生后是具有惯性的,内在的变革性动力基本为零,而特朗普的个人动能冲撞了美国的政治体制,为美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注入了活力。陈琪教授进一步分析说,特朗普政府反复多变的政策已经严重削弱了美国的国家信用,因而美国的全球领导力和行动号召力迅速下降。相较之下,进行了政治体制调整后的中国更有信心对抗美国。
陈琪教授就特朗普对金正恩态度变化问题提出判断:特朗普不受意识形态的束缚,而“金特会”也因此才得以成功举行。庞中英教授就“印太战略”提出分析意见:美方正在推动“印太战略”军事化,而印度将成为该战略的重要因素。马钊博士在探讨美国对中国遏制的议题时提出:当下中美关系合作面没有增长点,冲突面占据主导地位。
此次对话由国观智库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庞中英教授主持,是国观智库系列对话会的首次讨论会。该系列对话由国观智库联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美关系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以此探究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下的中美关系,为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主办者认为,中美关系是美国外交和全球秩序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面对超强个性的特朗普,面临着传统合作面减少、摩擦和冲突因素扩大的新挑战,因此系列对话会选定如下题目:特朗普时代中美关系走向如何?中美两国之间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能否重建合作与互信的双边关系?中国应该如何化解美国的不安与挑战?主办方表示,他们将分批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到会逐一解读,欢迎各界人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