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蓓 王冰凝 香港报道
8月21日,碧桂园(02007.HK)发布了2018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碧桂园实现合同销售金额4124.9亿元,同比增长42.8%,完成去年全年销售额的74.9%,合同销售面积4389万平米,同比增长36.1%。
半年已经完成了去年全年销售额的七成以上,高出第二名1000多亿,若说2017年碧桂园登顶之前尚存悬念,2018年半年的业绩,已经是遥遥领先到令人失去想象空间。
而比销售额增长更快的,是净利润,报告期内,碧桂园净利润约为163.2亿元,同比增长94.9%;股东应占利润约同比增长72.5%至129.4亿元人民币。总收入同比增长约69.7%至1318.9亿元人民币。
数据显示,碧桂园毛利率和净利率在2016年、2017年稳步回升,在2018年中期分别达到26.5%和12.4%,毛利率达到2014年以来最高水平。
可以看出,碧桂园开始进入了规模与利润率双升通道,这正是众多投资者眼中的最佳投资状态。
业绩会上,碧桂园对备受关注的工程质量问题进行了重点表述,碧桂园主席杨国强虽然未出席,但发布了“致投资者一封信”,信中表示:“宁可放慢一些发展速度,追根溯源地全面提升公司管理水平”。
碧桂园总裁莫斌再度代表公司管理层对过去的事故致歉并表示,碧桂园将从过往事故中深刻反省,以“零伤亡” 为企业追求的长期目标,建立更加完善的安全管控体系。公司将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刮骨疗伤”的决心,坚决推进安全生产突出问题整改,切实履行企业安全生产社会责任。会上莫斌宣布了6项加强安全管控的措施。
财务均衡稳健
回款快,现金足,土储多,借贷稳……碧桂园半年报所呈现的财务状况均衡稳健,非常良性,并未因高增长而显现出短板。
2018年上半年,碧桂园录得房地产销售现金回款约人民币3360.2亿元,回款率达到81.46%。可动用现金余额约人民币2099.1亿元,占总资产比例15.0%,另有约人民币2813.9亿元的银行授信额度尚未使用,整体流动性表现充裕。
期内,碧桂园的净经营性现金流再次为正。从2015年净经营性现金流-175.9亿元,到2016年一举回正为412.6亿元,实现近3倍增长开始,碧桂园的经营性现金流便一直保持净流入,而这是继2016年、2017年后碧桂园又一次实现净经营性现金流为正。
在2018年上半年合同销售同比增长42.8%的前提下,碧桂园净借贷比率为59%,保持稳健,并且自上市以来连续11年将净借贷比率保持在70%以下。
中报显示,上半年,碧桂园销售去化率高达70%。截至6月30日,碧桂园位于中国内地的土地储备达3.64亿平米,其中未售土地储备的对应货值约为2.81万亿元,另有基本锁定,但尚未签约的潜在土地储备约1.86万亿元,土地储备量丰富。
2018年上半年碧桂园基本每股盈利达到人民币60.03分,同比增长71.8%。在此基础上,2018年中期股息为每股人民币18.52分,半年派息总额占核心净利润总额的31%。
在高增长态势下保持稳健财务结构,业内人士认为,这得益于碧桂园的综合管控能力和高质量的资本运作,并与其“一二三四五线城市全面开花”的均衡布局理念相关。
“控速”并非单一维度的“减速”
在集中度上升,规模为王的时代,扩张速度竞赛渐渐成为中小房企不得不面临的生死棋局,后来居上的碧桂园则无疑是这场速度竞赛的佼佼者。然而,随之而来的系列问题也使得碧桂园重新审视自身,在速度与质量的天平上,将砝码压在“质量”一边。
在半年业绩会上莫斌正式提出“提质控速”,并明确表示,“下半年把安全质量放在第一位,放慢发展速度。但这是相对我们自己而言,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相信未来还是会给投资者和社会一个满意的答卷。”
然而站在资本市场角度,对于投资者而言,主动选择“控速”的企业,是否还能维持良好的业绩发展与投资回报?
在业绩会答记者问环节中,莫斌这样解释“控速”,他说道:“放缓发展的速度,投资上有策略的调整,会更加的精准。集团将聚焦于现有项目的运营和土地储备进行调整。所有的调整,为了有更多的空间抓好内部每个环节的管控,特别是将安全质量放在首位。我们的开发节奏,全周期的开发速度是差不多的,17—21个月交楼;在质量第一的前提下,我们做好开盘速度的掌控,这就是下半年具体开发的方向。”
可以看出,“控速”并不是单一维度的“减速”,而是通过管控能力和管控精度的提升,更多达到“提质提效”的成果。
莫斌提出的六项管控措施
1.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由董事会主席杨国强担任委员会主任,以进一步贯彻集团“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指导方针;
2.进一步严选施工合作方,与最重视和有能力做好安全和质量的公司合作;
3.加强对合作方的管理,在合同条款中进一步明确承包人需在确保安全质量的条件下履行合同,假如项目的工程施工指令存在安全质量方面的隐患,施工企业可以拒绝执行,并且上报集团总部,一切不能保证安全质量的施工都要停止;
4.加强对项目上工人的安全与质量的教育与培训;
5.引入当地权威第三方机构,介入监控工程安全和质量,同时,我们进一步推进工地开放,主动接受业主和媒体监督;
6.完善恶劣天气之下的安全风险管控方案,还要使不同区域中的交叉检查和自查成为常态。
“减少人工依赖”解决方案同期酝酿
在全面加强质量管控的同时,碧桂园也在酝酿一些“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
杨国强在“致投资者一封信”中提到,增加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与使用,以减少对人力的依赖,进而减少事故的发生。
莫斌在业绩会也提到,我们将安全和质量放在第一位的时候,必然有一定的投入。公司上下一致认为安全的投入,没有当做成本的增加,而是当成投资。
莫斌表示,机器人的投入已经开始,并且没有量化的计划,例如每年投多少以及怎么做。我们要将机器人的生产,包括核心技术的研发,成为机器人业务的核心竞争力,跟房地产应用场景是直接关联的。例如建筑机器人、装修机器人,包括给业主服务的机器人,以及相关产业的机器人,这个空间是很大的。
除了“控速”外,不惜管控成本投入与加大新技术研发力度,被业内看做是“提质”的另外两个维度。
而在建造体系科技化智能化的道路上,碧桂园已经有了一些先行成绩,2016年以来,碧桂园自主研发的SSGF高质量建造体系,目前已申请365项专利。SSGF兼具新型装配及现浇的优点,可实现高精度施工,提高结构整体性、安全性、抗渗性。目前正在超过400个项目试点推广创新SSGF建造体系。该工法运用包括建筑工业化技术在内的多项核心工艺,可在提高建筑质量的同时有效保障安全和节能减排。
低成本海量土储保增长
中报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碧桂园已签约或已摘牌的中国内地项目总数为1991个,分布于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61个地级市,总计覆盖1051个区、县。
如图可以看出,在中国,几乎有商品房开发的地方,就有碧桂园。
碧桂园的布局,不是在做点状筛选,而是做地毯式排除法。除了聚焦三四线城市之外,对于一二线城市,碧桂园秉持持续参与巩固市场的理念,同时捕捉一二线城市的外溢需求,基本均衡覆盖到各地区产品线。2018年前6个月,按项目所在地分,碧桂园位于一二线和位于三四线销售金额比例为37∶63;按目标市场分,目标一二线与目标三四线销售金额比例为48∶52。
碧桂园火力全开的布局,有力抵御了不同区域调控政策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成本增加负面效应。在全国调控形势趋严,销售限价,土地流拍增多的背景下,碧桂园土地成本反而下降近30%,并维持“平价”销售水准。
中报显示,碧桂园2018年前6个月国内获取土地的平均地价2387元/平米。相比2017年拿地成本3406元/平米下降近30%。公司的合同销售均价在每平米人民币9398元左右,为中国大陆前十强房企中的最低水平。
按照管理层的介绍,从现在开始的未来6个月,公司的可售货值达7000亿元。另外,截至6月30日,碧桂园账上还有预收账款4694.94亿元,以及3511.86亿元贸易及其他应收款,合计已售未结转资源超过7000亿元,这提前锁定了公司未来两三年的业绩提升空间。
从过去几年碧桂园累积的已售未结转资源来看,地产主业的控速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的影响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有机构表示,考虑到项目交付进度假设的调整下调后,预测碧桂园2018年、2019年的核心净利润同比增速仍可高达50%和40%。
资本市场看好
在资本市场看来,良好的财务基本面支撑下,碧桂园此前陷入的安全问题与舆论风波,并不会使得这家企业一蹶不振。
多家评级机构对此给出了积极反馈。
综合机构观点:
1、聚焦房地产主业,相信会保持快速发展。
2、市场对执行风险担忧过度。
3、碧桂园执行力强,说到做到,相信能够克服挑战。
4、建筑外包本身不是安全问题的成因,碧桂园表示对施工方挑选严格。
5、土地储备及可售资源强劲支撑。
6、盈利坚挺。
7、土储多元化分布。
资本市场对企业的判断更多是基于现实的数字,可以看出,受到安全事故影响的碧桂园在整改和反思之后,资本市场对其后续发展仍是以看好为主。
责任编辑:张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