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公培佳 杨仕省 博鳌报道
粤港澳大湾区横空出世,正在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上,与会者纷纷为“如何打造国际一流湾区”支招。
“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二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背景下,推动建设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委员张燕生告诉记者。
张燕生用创新驱动这个指标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的差异:在全社会研究和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中,深圳的研发强度是4.13,一年投进创新的钱900亿;广州的研发强度是2.6;香港是0.73,一年投创新的钱,大约155亿。
“也就是我们说的看创新驱动,看动力转化,可以看到,在粤港澳大湾区最有创新活力的地方是深圳。”张燕生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话锋一转称,但是我们总是会问深圳在集点带动方面的短板是什么,深圳在基础研究、一流大学和人才、应用研究、一流科研院所和开发试验研究,以及共性技术和公共技术研究的创新链等方面,和香港还有很明显的劣势。
据张燕生介绍,香港有四所一流的大学,有一流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效率最高的现代金融;而且香港在现代服务上具有世界级的竞争优势,如香港机场的货运效率事业第一。
不过,在粤港澳大湾区顶层设计之下,可以看到的一个结果是,无论香港还是深圳,他们的合作是强强联合。张燕生认为:“香港最强的恰恰是深圳的短板,深圳最强的恰恰是香港的短板。”
另外一个集点带动是广佛,广州是下一步要打造的国际大都市。张燕生认为,广州的商贸、大学、服务实际上来说是很强的,它是一个很包容的城市;佛山则是一个草根经济,传统制造业最发达的地方。“我上一个月去了佛山,看到佛山有两家龙头企业都进入了世界500强,一家是房地产企业碧桂园,它计划在未来几年拿出800亿投研发,重点研发建筑机器人;还有一个企业是美的,美的去年的销售额超过了2600亿,在工业机器人、智能化、自动化的方面应该说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增长,呈现了一个比较好的态势”。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传统制造业转型比登天都难,缺人才怎么办?缺资金怎么?缺品牌的渠道和能力怎么办?”在张燕生看来,下一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核心的问题就是解决三个问题,即动能转化、结构转化和模式转换。他认为,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的湾区,要解决高端的支撑和未来环境的支撑。
张燕生在参加论坛时还提到了另一个指标:航运,即码头集装箱吞吐量指标,“深圳的集装箱吞吐量标箱是6725万标箱,在长三角,上海是世界第一,舟山是世界第三,总是6836万标箱。可以看到,规模相当。区别在于,长三角人杰地灵,粤港澳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程度更高”。
在分析粤港澳如何打造国际一流湾区上,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徐宪平则重点强调了人才。
“粤港澳大湾区在世界大湾区队列,面积肯定是最大的,人口也是最多的,我相信未来的总量也会变成第一;但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问题。”徐宪平认为,关键就是国际上的人才,中国大湾区要发展的话,怎么吸引国际上的高端人才?“我在深圳调研的时候发现,深圳作为大湾区的一个中心城市,它的人才数量和硅谷比,不在一个等量级,特别是高端的人才;所以我们在人才的方面,一定要实行更有竞争力的、更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
“我一直在建言,吸引国外的人才,现在实行报批制,像粤港澳大湾区这样的地方,能不能提出一些需求,国家认定了以后,可以给他们一定引进人才的自主权。”徐宪平称。
他提出的另一个观点是:政府在推进都市圈的建设中,重在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政府的主要着力点应该是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推进基础服务均等,特别是推进通过大市场的形成,建立区域协同发展的机制。
对此,华夏新供给经济学院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认为,对于政府,守正是第一步的,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政府一定要注意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是要牵头把各个区域的规划落实到规划先行。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