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Costco官网)
本报记者 郑婷婷 黄兴利 北京报道
“引流爆品”下架后,Costco又遇到了另一种“尴尬”。近日,有消息称,进入中国大陆市场仅一周的美国零售巨头Costco(COST),在上海店经历开业顾客爆满后,出现了集中排队退会员卡的现象。此前,在8月27日Costco上海闵行店开业当天,由于客流过大导致暂停营业,甚至第二天公告称采取限流措施。
上市34年,首次在中国大陆市场开设门店的Costco热度猛增,上海店开业当天,Costco股价也应声大涨5%。在大力度优惠活动结束、开业火爆的短期效应褪去后,虽然Costco表示未来将开设更多门店,但其未来的发展俨然增加了更多不确定因素。
抢购潮冷却,或开设新门店
据了解,Costco的准入规则是购买一张售价为299元的会员卡,成为会员后才能进入卖场购物。开业期间,Costco推出了持续三天的大折扣优惠活动,甚至推出限量发售的低价茅台、五粮液、爱马仕、Burberry等热销产品,引发抢购热潮。在经历三天的疯狂抢购后,这些低价优惠产品均陆续下架,优惠力度大打折扣,随后出现顾客扎堆排队退卡的现象。
由此,外界开始对Costco的热度产生“昙花一现”的质疑。实际上,为防止消费者滥用会员权益,上海Costco曾发布声明,申请退卡的消费者半年内不允许再次申请,退卡两次以上的消费者,终身不得申请会员。《华夏时报》记者致电Costco上海闵行店询问顾客退卡的具体情况,截至发稿,尚未获得对方的明确回复。
“Costco的会员卡,有一个规则是可以无条件退卡。所以退卡应该算正常现象。有可能顾客在体验后,觉得不想再买了就会退卡,但如果是到排队退卡的程度,人数可能是多了一点。”新零售分析师云阳子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Costco对于在华门店的运营,抱有很大期望。就在上海闵行店开业后,Costco首席财务官理查德·加兰蒂(Richard Galanti)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Costco计划在2020年底或2021年初在上海开设第二家门店,未来也会寻找在其他地方开店的机会。“但是这需要时间,我们首先需要确保前几家店能够运转良好,对我们的员工和会员而言都是如此。”
开业火爆的短期效应,随着热度的急速冷却,让Costco在中国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理查德·加兰蒂曾提到:“尽管我们是首次进入中国大陆市场,但我们带来的是全球第三大零售商的采购力。我们的运营模式能够保证高效的运营成本,我们利用这些优势向我们的会员提供尽可能低定价的产品。”
Costco目前是美国第二大零售商以及第一大连锁会员制仓储式量贩店,2019年三季报显示,Costco的会员费收入为23.02亿美元,虽然仅占总营收2.2%,但却占到税前营业利润的89%。自成立以来,Costco的毛利率一直保持在11%-14%,净利率保持在1%-2%。而沃尔玛和永辉超市的毛利率均高于20%。
营收增速高,毛利率持续偏低
招商证券在2019年2月发布的研报数据统计,Costco收入增速仅次于亚马逊,高于沃尔玛。相比其他的零售业态,Costco的SKU平均为3700,沃尔玛的SKU在2-3.5万左右,Costco的SKU(商品种类数)受限,但周均坪效较高,Costco品类更显小而美。
此外,对比2018年的财报也会发现,Costco的毛利率虽偏低,但营收增速略领先。2018年,Costco营收增速为9.73%,山姆会员店为3.23%;Costco利润增速为10.34%,山姆会员店为-41.23%。山姆会员店的门店在2018年也首次出现下滑,截至2018年门店数为597,比2017年减少63个店,而Costco在2018年仍在扩店,截至2018年,Costco共有762个店。招商证券认为,山姆会员店由于并未摆脱沃尔玛经营基因,SKU较多且与沃尔玛自身商品品类未实现较大差异化创新,经营也未摆脱赚差价模式,因此会员性价比稍逊于 Costco。
《华夏时报》记者向沃尔玛相关人员询问对于Costco上海门店发展的看法,对方仅表示,山姆专注做好自己的事情,给会员提供更好的商品和体验。
在云阳子看来,Costco和山姆会员店的商业模式大致相同,只是在具体的策略上有所区分,他对记者分析道:“Costco的坪效指标高于山姆会员店,Costco是14000美金,山姆是8000美金。在商品供应链层面,Costco实行的是最低价策略,它不允许超过14%毛利率,而且需要审批。如果供应商在Costco的价格高于其他渠道,就不其再上架了。”
Costco进入中国仅一周多时间,未来的发展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正如天风证券研究所分析师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所说,Costco整体的仓储式模式,在一二线城市这种以小家庭为主的地区会不会广泛接受仍是疑问,因此可能会在国内一些区域成功拓展,但大范围推广需要进一步观察。
责任编辑:黄兴利 主编:寒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