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维辉
虽然与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首创股份”)总经理杨斌相识已久,但单独专访他还是头一次。专访前,最担心的就是怕他讲“官话”、“套话”,像他这样的国企掌门人,以往在公开场合的讲话都是四平八稳而略显平淡。
不过,专访开始后,这些顾虑很快就打消了。私下里,杨斌其实是一个很坦承的人,有一说一,基本上不会回避任何问题。
他表示,首创股份的20年也是中国水务行业市场化的20年,没有水务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就不会有首创股份这20年的成功。未来,环保产业需要市场化的定价机制,进一步提高市场集中度,这样企业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环境质量改善。
“20年来每个节点踩得都比较准”
与环保产业著名的“湘军二文”一样,杨斌也来自湖南。2002年,他进入首创股份,历任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战略企划部总经理、湖南首创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新西兰首创环境治理有限公司中方总经理等职,亲历了首创股份和中国环保产业20年的发展史。
回顾20年历史,杨斌表示,首创股份每个节点踩得都比较准,使得其在不同阶段都“略有领先”,它的一些战略举措也在行业内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
1999年8月,首创股份成立,北京市政府对它给予厚望,并把当时非常宝贵的一个上市指标赋予了它。上市之后,首创股份很快就融资20多亿元,但“如何使用这笔钱”成了难题。
“我们希望选择一个好的行业,形成造血机制,也考察了很多当时比较火的行业。”杨斌说,“同时,首创股份也在分析自己的强项,有资金,有银行融资优势,在北京市也有比较强的政府资源,而且公司管理层对于政府的管理模式和诉求理解比较透彻。”
经过比较,首创股份最终选择了水务行业。当时水务行业还刚刚开始市场经济的探索,但原建设部已经发布了一系列市场化改革的文件。同时这个行业又需要大量的政府资源和密集的资金投入,技术门槛也不高,非常适合首创股份当时的情况。
到了2006年,随着水务行业“公用事业改革”大潮来临,大批新公司涌入,行业低价竞标盛行,已经做到水处理规模全国第一的首创股份决定参考国外发展经验,率先开启流域化、区域化治理模式,追求更高的项目回报率。
“刚开始,首创股份也尝试着跟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的各个市、各个省谈,但发现难度太大,由于涉及到跨省协调问题,没有国家领导的关注根本协调不下来。”杨斌说。
2007年,首创股份把目标对准了湖南,一是因为湖南四条主要河流“湘资沅澧”都位于同一个省域范围内,湖南省政府就可以协调;二是由于污染也比较严重,当时湖南省的污水处理率排名全国倒数第三,省委、省政府都迫切希望改变这一落后面貌。
“在这种情况下,首创股份向湖南省政府递交了报告,希望采取社会资本投资的方式,用5年左右的时间,投资50亿元,在湖南省建设100多个污水处理厂。双方一拍即合,只用了2-3个月时间就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杨斌说。
他表示,这种流域化、区域化的治理模式,对于提高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减少技术成本管理投入等都是非常好的,在当时的水务行业也是“独一份”的,体现了首创股份领先一步的战略考虑。后面的实施效果也比较好,项目收益率远超单厂的投资回报。
此后,从2015年起,首创股份还尝试着进行一些国际化探索,投资60多亿元人民币收购了新西兰和新加坡的固废项目。2018年5月,公司又提出了“生态+”发展战略,整合旗下的水、固废、大气等业务,形成从供排水到城市水系统管理,从清扫、垃圾分类到处置,从环境治理到能源回收、资源再生的“大环保”体系。
2018年,虽然整个环保产业进入了调整期,但首创股份的营业收入却首次破100亿元大关,归母净利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交出了上市以来最好的成绩单。
“未来环保产业将形成几家全国性集团”
杨斌表示,首创股份的20年也是中国水务行业市场化的20年,从最早建立污水处理厂,到之后建设管网,再到后来延伸至河湖流域治理,以及目前从水处理走向大气、垃圾处理等更广阔的领域,没有水务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就不会有首创股份这20年的成功。
“首创股份一直积极响应和跟随国家的重大战略,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流域大保护、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等,这样不但会让公司的品牌价值和行业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还会在经济上得到更高的收益。”杨斌说,例如,国家提出“长江大保护”后,他们在湖南省的布局就显得非常具有前瞻性,那些项目如今已是“奇货可居”。
在杨斌看来,过去20年,虽然中国的环境质量正在逐步改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但距离真正的好转还有一定距离,这也意味着环保产业还有很多的机会。
“中国环保产业至今还没有走出一家类似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这样的企业,这不是偶然的,而是行业共性的问题。”杨斌说,“我们需要打通一些障碍,让中国的环保产业能够快速发展,同时中国的环境质量也能够更快得到改善。”
他表示,环保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是一个政府高度定价的行业,不像家电、地产等行业那样充分市场化。但如果这种定价机制过于死板,不能及时按照市场规律去调整价格的话,就会削弱社会资本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能力,造成环保企业普遍偏小,环境治理能力也普遍偏弱。
“现在这种小而散的状态,每个地级市都要设立一家水务公司,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治理能力,肯定是社会成本和代价最大的,他们的人、财、物培养都需要一个过程,而过程中的代价也需要由全社会来承担。”杨斌说。
杨斌曾经担任新西兰首创环境治理有限公司的中方总经理,正是由于有着海外项目经历,杨斌也时常思考国内环保产业与国外的区别,他发现两者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西方发达国家的居民愿意为环境多付出一些代价,我们新西兰项目的投资回报率都是两位数以上的,这样企业运营起来就不会更多地基于成本去考虑。老百姓愿意多花钱,企业也愿意多花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杨斌说。
而在国内,环保产业的平均投资回报率只有6-8%,居民虽然有改善环境质量的意愿,但不愿意为此付费,结果导致一些小公司低价竞标后再想办法偷工减料、偷排漏排,这反过来又会引起居民的反感,进而引发一些邻避效应等,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不过,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对于生态环保越来越重视,随着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压力的加大,未来也一定会有更多资金被安排到生态环保上去,这方面我还是比较乐观的。”杨斌说。
未来,首创股份希望将自己打造成“最值得信赖的环境综合服务商”。
“未来环保产业将成为一个充分竞争、科学规范的行业,市场集中度会不断提高,最终会形成几家家全国性的集团,这样才会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对于改善环境质量才是最好的。”杨斌说。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