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00117211040UuXxek13AG.jpg

商灏专栏 | 文化金融的多维空间里应该有些什么大招?

商灏 2020-1-17 21:39:21

商灏

金融市场上,文化企业的最大实际,就是以所谓“轻资产”影响市场的融资能力,但这也使得文化企业成为了最缺乏融资能力的企业类型之一。

在国内文化金融持续十年的发展之后,研究文化金融的人士现在的最大关切是什么?

市场需要实用大招增强信心

理论上,在文化金融的多维空间里,大家关注一件难得面世的艺术品,如何让更多的人分享其价值;关注一个文化创意,如何转化为商品;关注一家文化企业,如何获得市场估值;关注一种文化产业,如何实现与资本对接。但实际的关键难题,却是最令人困扰。例如众所周知的文化金融“融资难,融资贵。”

我们看到,为解决上述关键难题,文化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文化产业一直保持较高增速的北京市东城区,最近亮出几个大招:加快构建文化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文化信贷风险分担体系、文化创业投资扶持引导体系、文化资产定价流转体系等四大体系,并加快推动文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文化与金融合作模式创新,加快解决文化金融领域中存在的文化资产定价难、文化企业信用评级基础薄弱、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简而言之,这是政府层面真抓实干,完善文化金融服务体系,努力破解民营和小微文化、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营造健康良好的文化产业投融资环境的问题。但这是不是还远远不够?在文化金融的多维空间里,是不是还应该有些什么大招?

如果时光倒流,可以看到业界人士最初的探索。

2015年底,当文化金融开始成为一片热土之时,一批经济学界、金融界和文化界人士洪崎、贾康、姚余栋、黄剑辉、侯光明、杨涛、张晓明、魏鹏举、金巍等发起创立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CCF50)。特别是姚余栋、侯光明、杨涛、张晓明、魏鹏举、金巍等人后来在至今矢志不移推动文化金融研究、产业发展及国际合作的实践中,曾就上述难题,提出过许多重要意见。

他们最新发布的《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19)》评价2018年初以来国内文化金融发展总体环境更为趋紧,政策方面防风险压力持续,文化监管加强,股权资本市场普遍低迷,文化金融发展在多重压力下前行,正处在发展的成长期。同时提出了三点政策建议:推动机构专营化,产品专属化以及要素市场专门化建设,完善文化金融体系;推动文化领域的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和文化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两大支柱的建设;推动文化金融专项统计与文化金融市场信息系统建设。他们还评价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南京等五个城市的文化金融发展各有特色,在全国文化金融发展中起到了示范性作用。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金巍还曾发出呼吁:第一,文化金融规模看似很大,但横向对比看并不足,占金融市场的整体规模普遍不高于1%,需要继续推动规模增长;第二,应建立一套新的产业金融服务体系,并一定拥抱日益发展的技术革命,以金融科技创新来推动文化金融领域的创新;第三,期待文化体制改革和出台的文化产业促进法,能够强化文化金融战略定位,推动文化金融创新,让市场有更多信心。

投资需要正确应对业界趋势

从文化金融多维空间的视角来观察,最优秀的业界人士,他们的政策建言,究竟有多少可行性?而真正的大招,其最重要价值应该就在于其非常明确的可行性。

例如就艺术品收藏金融化如何运作的问题而言,凯恩斯早在一百年前就有明确思路。

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宏观经济学之父”,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年—1946年),在其《艺术品市场的经济学》中曾说:“收藏是购买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品,而投资则是购买别人感兴趣的艺术品。”现有资料和后世研究证明,凯恩斯购买艺术品就是为了投资。他甚至建议各位资本家,钱赚差不多就应该收手,转而持有绝对稳健的艺术品资产。

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国内短短二十多年艺术品市场发展神速,经历了收藏时代、投资时代和资本时代。当下是资本时代的初级阶段,其根本特征是艺术品金融化,也是未来主要发展方向。艺术品金融化是时代需求,也是世界潮流。“艺术+金融+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新模式。艺术爱上金融目的就是做大,可让艺术插上腾飞的翅膀。艺术品进入资本时代,资本大鳄疯狂吞食艺术品,市场进入了亿元模式。

面对这种趋势,业界需要出什么大招吗?例如,需不需要构建专业化的艺术品指数?需不需要成立监管机构规范艺术金融的发展?需不需要完善艺术金融产业链建设?需不需要推动艺术品投资国际化?尤其中国艺术品市场以征信为核心的诚信体系的建设,应是对中国艺术品市场做大、做强的最为有力的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化是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艺术品金融化在西方金融界有悠久的历史,世界著名的瑞士联合银行、荷兰银行等金融机构,都有相关业务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银行服务系统,设有专门的艺术银行部。艺术银行服务包括鉴定、估价、收藏、保存、艺术信托、艺术基金等项目。藏家将艺术品藏品保单交由银行保管,就能以艺术品为担保从银行获取资金。藏家还可以将藏品“租借”给银行举办展览等活动,获取额外收入。艺术与金融的对接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不亚于西方的实践,现今越来越多金融投资界的专业人士进入艺术品市场主流阵营,如何正确应对这一趋势?

就整体市场而言,目前的状况是,众多金融机构在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已有过很多产品创新、模式创新的实验,以适应产业发展的融资需求,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金融体系初步形成。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银行业设立文化专营机构,下沉服务方式,深入行业调研设计金融服务方案,创新文化金融的热情更加高涨,仍将是文化金融的发展主流。在此背景下,虽然政府部门不断出台支持政策,直接融资市场广阔,但不断出现的新兴文化业态对文化金融发展提出了更多挑战。

无论决策部门或投资者,在文化金融的多维空间里,时间不可逆,穿越不靠谱,无法修正过去,就须把握现在每一决定,而不至于未来后悔。

业界需要新十年战略思路

展望2020及其后十年,可以对金融行业、文化产业协同融合发展有怎样的期待?

最能体现城市底蕴与活力的文化产业,由于金融元素的注入而加速各类文化市场主体的发展壮大。据笔者了解,国内很多城市已纷纷亮出“文化+金融”的最新大招。

按官方说法,近年来,北京已形成“优政策、建体系、搭平台、强服务”的文化金融融合“北京模式”,文化金融市场持续活跃,全市私募股权融资金额位列全国第一,文化产业并购规模全国领先,有力推动全市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北京市已经表示,政府各部门围绕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四方面深化文化金融融合,坚持文化价值引领、科技创新带动、问题导向贯穿、风险管控护航,把文化金融业务做精、做稳、做实。下一步,北京市相关部门将优化其著名的“投贷奖”政策体系、打造文化金融专营机构、夯实文化金融基础设施、健全文化金融服务平台,为北京文化金融融合发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官方数据显示,北京作为国内政治和文化中心,文化全融市场持续活跃,私尊股权融全额位列全国第一,文化产业并购规模全国领先,去年上半年,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实现收入5818.8亿元,同比増长9.1%,高于全国同期増速1.2个百分点,初步形成“北京模式”。

上海方面,上海股交中心已设立专门服务文化创意企业的专业化市场板块“上海文创板”。虹口区设立上海文创金融服务平台之后,区内近万家文创企业对接银行、证券、保险、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服务资源,培养“独角兽型”和“羚羊型”企业。上海一些科技企业和金融企业还联合成立了上海虹创文化金融服务联盟。强大的金融基因将让上海文化不断闪现耀眼光芒

广州方面,广州鼓励银行业、保险业、资本市场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积极优化文化金融发展环境。例如设立广州市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打出文化金融“集成牌”,打造文化根行、文化融资担保、文化小贷、文化融资租赁、文化券商、文化基金等多元化的金融工具。例如发起设立文化金融产业合作联盟、全国文化全融中心联盟等国际及全国性文化全融合作组织。

深圳方面,深圳市利用经济改革成果为“文化+金融”提供多元助力。例如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与上海银行深圳分行签约。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新一轮业务合作模式以“供应链全融”为切入点,加强对文化企业的服务。深圳的“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园区”试点单位,扩大文化金融服务范围,近距离服务中小微文化企业。深圳还构建起“补、贷、投、保"联动机制等。

“六朝古都”南京则坚持市场导向,完善“文化+科技+金融”。南京突出融合导向,通过“互联网+”与行业融合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增长点。南京视文化、体育、旅游、健康产业为幸福产业、朝阳产业,深入开展对标找差。突出市场导向、项目导向、融合导向、集聚导向,明确一批核心指标、排出一批重点项目、抓好一批品牌活动、出台一批支持政策,决心以更大力度、更高水平推动相关产业迈上新台阶。

在新的十年,在国内文化金融发展的第二个十年,面对国际国内政经格局不断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和更加复杂的国内产业发展环境,业界需要有更清晰的战略思维及正确抉择。

据金巍秘书长说,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联合文化金融50人论坛、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等单位,将于1月18日举办“NIFD文化金融研究中心新年论坛暨文化金融50人论坛年会”。

我们期待各界专家学者届时提出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方面的更多大招。(作者为本报首席评论员)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