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未来 北京报道
“地摊经济”好像跟浙江的几个专业批发市场开了个玩笑,这几天,小商品城、海宁皮革城、轻纺城的股价呈“过山车”式的波动。
6月1日-5日的5个交易日里,义乌小商品城每天都是涨停,股价从5月底的3.45元一鼓作气涨到6月5日的5.57元,另外两个专业批发市场海宁皮革城和轻纺城也不甘落后,海宁皮革城连续3个涨停板,轻纺城 6月1日-5日两次收盘涨幅超过5%。
不过从6月5日起,海宁皮革城和轻纺城便再难延续上涨势头,开始直线下降,轻纺城在6月5日来了个跌停,海宁皮革城收盘跌超9%。小商品城于6月9日也开始下跌。
那么,抛开股价表现,这三大专业批发市场的经营现状如何?它们的传统经营模式正在经历怎样的考验?对此,《华夏时报》记者进行了深入分析。
专业市场的“黄金期”
改革开放以后,浙江的专业批发市场逐渐兴起。勤奋的浙江商人结合自己区域的特点,开起了大大小小的作坊。
比如改革开放初期海宁兴起了20多家小型皮革厂,1992年,海宁全市镇办、村办和个私办皮革企业达到了200家。绍兴纺织业源远流长,自古盛产蚕桑,20世纪80年代初期,绍兴企业家在棉布的基础上引入了化纤技术,大批乡镇企业迅速崛起。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崛起则得益于其在浙江交通枢纽的地位,以及义乌及其周边高度发达也高度零散的家庭式作坊。
一直以来,海宁政府都以皮革产业作为重点来培育,皮革业成为海宁的主导产业,海宁的皮革业也成为全国皮革业的龙头。纺织业原本就是绍兴的支柱产业,当地政府对此足够重视。
90年代初期,这些区域市场几乎已经发展到鼎盛,大小作坊遍地,全国各地的客商都要来这里进货。但同时新的问题凸显出来,流通的速度赶不上生产的速度,销售方式也比较原始,缺乏专业市场。
义乌小商品城、海宁皮革城、绍兴轻纺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其中义乌小商品城和绍兴轻纺城都是在1993年成立的,仅仅4年后,绍兴轻纺城就在上交所上市,义乌小商品城于2002年在上交所上市。1994年海宁皮革城建成开业,2010年在深交所上市。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成立,都由国有资本控股。
业绩遇“瓶颈”
2000年以后,义乌小商品城在义乌福田湿地公园旁边建起了国际商贸城,这是一个拥有一至五区的庞然大物,前后建了近10年,一区于2002年建成,五区2011年建成,每一个区的每一层楼都是不同的商品。比如二区一楼经营箱包、伞具、雨披袋、户外休闲用品、礼品包装加工行业等;二楼经营五金工具配件、电工产品、锁具、车类;三楼经营五金厨卫、小家电、电讯器材、电子仪器仪表、钟表等;四楼设生产企业直销中心、地方特色馆等精品交易区;五楼设外贸采购服务中心、特色商品展示区。
后来义乌小商品城又建设了篁园市场以及国际生产资料市场。市场经营业务是义乌小商品城的绝对主业,其收入主要是市场商位使用费收入,采取商位出租模式,即商位所有权属于小商品城,商户只拥有合同期限内的商位使用权。
海宁皮革城主营皮革专业市场的开发、租赁和服务,主要销售皮衣。其主要收入也是来自市场商铺的租赁。后来通过直营复制、品牌输出等方式,海宁皮革城把业务扩展至辽宁佟二堡、江苏沭阳、成都、武汉、哈尔滨、济南、乌鲁木齐、重庆、郑州、南充等地。
绍兴轻纺城主要以中国轻纺城市场营业用房的开发、租赁和物业管理为主业,拥有中国轻纺城纺织品交易区的东升路市场、东市场、联合市场、北市场、北联市场、天汇市场、坯布市场、服装市场等批发市场,上述市场主要从事纺织面料一级批发交易。
从营业收入上来看,义乌小商品城的规模最大,近3年分别为100.17亿元、35.94亿元、40.43亿元;海宁皮革城规模次之,近3年营收收入分别为18.69亿元、17.14亿元、14.22亿元;绍兴轻纺城规模最小,近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9.25亿元、9.8亿元、9.81亿元。
不难看出,近年来这三个专业市场业绩都不顺利,义乌小商品城营业收入曲线下降,海宁皮革城直线下降,绍兴轻纺城原地踏步。
谋求转型
作为阿里巴巴的大本营,浙江的电商产业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而浙江的专业市场也最早受到电商的冲击。早在2015年,义乌小商品城、海宁皮革城、绍兴轻纺城商户流失、“空铺”的现象就开始增多。
困境之下,它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O2O”,即线上线下融合。
2012年,义乌小商品城开发并上线了“义乌购”这一网购平台,并开发了网上支付系统。不过“义乌购”的规模并没有发展壮大,2019年“义乌购”营业收入约4804.58万元,净利润为382.02万元,对义乌小商品城的业绩贡献并不大。
2015年绍兴轻纺城收购浙江中国轻纺城网络有限公司75%股权并对其进行增资,开启了轻纺城市场“互联网+实体轻纺市场”经营新模式,不过这并没有让绍兴轻纺城的业绩有多少改观,这几年营业收入规模始终没有突破10亿元。
海宁皮革城转型的步伐更大,除了发展线上业务以外,它还要开拓时尚产业、电商直播等,2016年海宁皮革城以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融资17.41亿元,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可供新零售业务使用的物业,如包括展览馆、国际馆和电商配送中心的海宁中国皮革城六期项目,还有用于发展O2O产业链的智慧市场项目。
但海宁皮革城方面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新业务)目前还处于起步时期,对营业收入、净利润还没有多大贡献。”
转型、“寻新”未果,“地摊经济”却让人们青睐起它们的传统业务,它们的传统业务能否焕发新的生机?这是否会影响它们的转型之路?还有待市场检验。
小商品城方面告诉记者,公司今年推出了一个新的网购平台——China goods,不过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市场经营和市场管理,没有改变,至于近期国际商贸城的收入情况,还需要后续统计。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