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00828143036pVLX2Z4SUP.jpg

深圳湾环评报告被批抄袭 生态环境部表示对环评造假零容忍

刘诗萌 2020-8-28 17:04:55

本报记者 刘诗萌 北京报道

明明是深圳湾新航道疏浚项目的环评报告,内容却出现了35次原名为广州湾的“湛江”字样。上半年,深圳湾环评报告在公示阶段被发现存在严重抄袭问题,引发公众哗然。

8月28日,生态环境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司长刘志全在会上表示,环评是约束项目和园区准入的法制保障,是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而环评质量是环评制度效力的生命线,生态环境部门对环评文件弄虚作假、粗制滥造、不负责任始终坚持零容忍态度,发现一起、严惩一起、曝光一起。

除了依法监管执法、加大处罚措施外,建立环评质量监管体系、实施信用监管对于从根本上杜绝环评造假更为重要。刘志全在回答《华夏时报》记者提问时指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进一步推动环评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督促地方生态环境部门落实环评信用监管工作,并完善红、黑名单机制,探索建立联合惩戒机制,进一步提升信用监管效力。

严惩造假,强化震慑

近年来,环评造假事件屡见报端,涉及范围广,包括医院、垃圾焚烧厂、污水处理厂、工业园区等多个项目。而今年,3月深圳湾环评报告明显基础资料不实、内容虚假,更凸显了出具报告的责任机构存在态度轻慢、信用缺失等问题,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目前,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已经在5月份对这一事件的责任方进行了处罚。建设单位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广东省深圳航道事务中心分别予以罚款100万元和200万元;对环评文件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按环评编制收费的5倍予以顶格罚款,共计320万元,并予以失信记分15分;对编制主持人兼主要编制人员予以5年内禁止从事环评文件编制工作的处罚,同时予以失信记分20分。

记者获悉,生态环境部为此印发了《关于加强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质量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以深圳湾事件为鉴,举一反三,开展环评文件质量专项检查工作。初步统计,各地已对248家环评单位进行了质量控制情况检查,对163家单位进行了现场检查,对近7000份环评文件进行了复核,延续了以质量为核心的监管态势,强化了对环评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的震慑和警示。

刘志全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继续以上下联动形成合力为抓手,以信用管理和大数据校核为手段,坚持问题导向和严惩重罚,强化环评责任溯源和追究,坚决维护环评制度效力。

加强环评质量监管体系建设

不过,对于环评造假的违法行为,比事后处罚更重要的是从制度上进行事前监管。刘志全指出,对量大面广的环评单位和人员,建立以质量为核心、以信用为主线、以公开为手段、以监督为保障的环评质量监管体系,信用监管非常重要。

他介绍,随着《环评法》修订取消了环评单位资质许可后,生态环境部以部令出台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监督管理办法》,以规范性文件出台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单位和编制人员失信行为记分办法》以及能力建设指南和信息公开管理规定三个文件,上线了全国统一的环境影响评价信用平台。

这一平台有助于实现信息公开和信用监管。一方面,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按规定通过平台提交本单位、本人以及编制完成的环评文件基本信息,切实便利全国建设单位查询和择优选择,便于社会监督,推动提升环评从业队伍诚信意识,也为环评责任追究提供了基础保障。另一方面,平台也实现了环评编制单位和人员全国范围的信用记分和监管。

目前,已有5700余家单位和34000余名从业人员在平台建立诚信档案,任何人都可以在这一平台上浏览全国环评从业单位和人员信息、业绩、是否被纳入“黑名单”、记分情况,都一目了然。截至8月20日,生态环境部累计对50家环评单位和61名环评从业人员实行失信记分;全国累计对227家单位和224人实行失信记分;10家单位和5人列入限期整改名单或环评失信“黑名单”,受到禁止从业的惩戒。

记者了解到,目前生态环境部正在加快研究推动环评信用平台与相关领域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目前,生态环境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推动实现全国建设项目环评统一申报和审批系统与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开展数据共享。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