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敏 北京报道
近日,万峰向鼎诚人寿提出申请退休,并且向董事会申请辞去公司董事、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职务。这位有着近40年从业经历的保险老将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了句号,而这距离其掌舵鼎诚人寿还不到一年半。
与万峰一起加盟鼎诚人寿的还有一直追随他的旧将刘起彦和王文祥。二人均跟随万峰由中国人寿转投新华保险,后又来到鼎诚人寿,分别出任鼎诚人寿总经理和董事会秘书兼合规负责人。本报记者查询北京银保监局官网了解到,监管已经核准曾知担任鼎诚人寿董事会秘书,核准靳向东、李建成为董事,据业内人士透露王文祥也已经离职。
值得一提的是,外界猜测,万峰的离开或与鼎诚人寿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矛盾有关。
转型思路频“折戟”
从中国人寿总裁,到掌舵新华保险,再到掌舵鼎诚人寿的保险老兵万峰,其核心理念一直是“聚焦长期期交业务和保障型产品,致力于建立续期拉动增长模式。”
在掌舵新华保险期间,万峰主推健康养老保障型产品,大砍银保渠道,甩掉数百亿趸缴保费,以致该公司保费规模一度大幅下滑,2016年,首度被老对手中国太保赶超。其提出的五年计划中的收获期,即从2018到2020年,新华保险将完全形成续期拉动发展的模式。
但2019年初,转型计划行至中局,万峰便离开了新华保险。之后,新华保险新的领导班子在年中便提出了“二次腾飞”的发展目标,为确保取得预期发展效果,新华保险提出了“期趸联动优势”的“打法”,将银保渠道作为“二次腾飞”的重要突破口。
不过,离任新华保险几天之后,万峰便出现在彼时的新光海航人寿董事会上,当选为董事、临时负责人。2019年5月,其董事长的任职资格获得批准。随后新光海航人寿经历了新股东入驻、改名、监管层解除监管措施一系列重大事项的落地。从负面缠身的新光海航人寿蜕变成鼎诚人寿,站在新的起点,业界都在期待,这位拥有近40年保险从业经历的老兵,如何带领鼎诚人寿“峰回路转”。
掌舵鼎诚人寿的万峰,仍坚持通过长期健康险等保障型业务,续期拉动保费增长模式,以期实现业务内生性增长。
“长期期缴业务比起短期趸缴业务的特点在于,保单的综合费用率一般更低,现金流能更准确预计从而安排资产配置,能提升产品的风险保障性从而获得风险溢价。不过,长期期缴业务对财富管理周期短的客户的吸引力较低。”中国社科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向本报记者说道。
事实上,期缴保单大多依赖个险渠道,需要有大量的人力队伍,这对于曾被暂停新业务长达近四年,仅有几十个营销员的鼎诚人寿来说,十分困难。
这需要从鼎诚人寿的前身——新光海航人寿说起。
业务陷入停滞近四年
回溯来看,新光海航人寿成立于2009年3月,由海航集团和新光人寿共同出资设立,注册资本5亿元,二者各出资2.5亿元。但成立以来,该公司从未实现过盈利。2009-2018年间,合计亏损高达近8亿元。
保费收入方面,该公司原保费收入在2013年达到成立以来的峰值,实现原保费收入3.48亿,此后五年不断走低,2018年仅实现9263.96万元的原保费收入。当然,该公司保费收入增长较慢的原因与其有限的分支机构也有关系,目前,鼎诚人寿仅在北京、海南、陕西、江苏四地设有分支机构。
区区5亿元的注册资本金很快亏损殆尽,伴随着业务的推进与费用支出,资金出现压力的新光海航人寿在2012年就曾推动增资,2012年4月,该公司股东双方曾同意增资5亿元。其中,新光人寿增资款项2.5亿元于2014年6月到账,但海航集团在未能履约增资计划的同时却斥资成立了渤海人寿,一怒之下新光人寿划回了增资款。
由于海航集团不兑现增资,难以补充资金的新光海航人寿,偿付能力一路下滑,在2015年跌至-179.71%。因偿付能力充足率过低,原中国保监会对新光海航人寿采取行政监管措施,责令其从2015年11月起暂停增设分支机构、停止开展新业务并尽快增资,这一停就近四年,导致该公司人才流失严重。
而后,两家股东渐行渐远,另起炉灶的海航集团在2013年9月渤海人寿获批筹建后,就将重心完全转移至渤海人寿。而新光人寿也将精力重点放在越南、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新光海航人寿则从此一蹶不振,与中法人寿一起常年“垫底”。
直到2018年10月才迎来转机,银保监会批准新光海航人寿变更股东及变更注册资本,注册资本由5亿元增至12.5亿元,海航集团退出股东之列,柏霖资产、香江金融等5家地产系新股东加入。
2019年5月,万峰获批出任董事长。2019年6月,新光海航人寿更名为鼎诚人寿,接着开启复业工作,随后一纸公告宣布,暂停增设分支机构及开展新业务的行政监管禁令已解除。鼎诚人寿的经营工作重新启动。
短暂任职的掌舵者
新股东、新董事长,一切都是新的开始。彼时,鼎诚人寿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公司各家股东都致力于‘将鼎诚人寿打造成百年老店’的企业愿景,不追求短期利益,公司董事会通过的公司战略也明确提出将专注寿险经营,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风险保障。”
面对各项挑战,企业要发展,战略的指导意义则显得尤其重要。上述负责人还曾对本报记者说道:“万峰董事长以其自身丰富的行业阅历,对寿险行业发展规律及未来发展趋势始终有清晰的认识。自上任伊始就提出回归本源,专注寿险经营,采取品牌产品策略,坚持续期拉动发展模式,依靠期交和续期保费稳定增长,拉动整体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不过,一位业内人士指出,提出明确的战略规划是正确之举,但目前很多保险公司都将健康、养老放在战略规划中,如何形成竞争优势仍需观察,至于坚持续期拉动保费的理念,应先关注如何做好首期,没有首期、续期则无从谈起。
从万峰领导下鼎诚人寿披露的第一份年报成绩来看,2019年,鼎诚人寿期缴业务首年保费增速较快,较2018年上升44.43%;期缴业务续期保费有所下降。按险种划分,该公司原保费收入前五的产品中,排名前三的都是分红型保险产品,保费收入合计为5692万元,占保费业务收入的64.4%。且主要销售渠道均为传统电销渠道,而电销渠道显然早已不再是拉动寿险保费增长的主力。
分红险占据主导地位与万峰提倡的“续期拉动”的风险保障型业务理念相悖。同时依赖传统渠道展业的鼎诚人寿发展续期业务也较为吃力,短时间内也未能扭转长期亏损的困局。
今年上半年,鼎诚人寿保险业务收入为6215.97万元,净利润-6268.21万元,相较2019年同期亏损的2821.68万元,亏损额度扩大。在7月8日,鼎诚人寿召开2020年年中工作会议上,万峰对该公司下半年工作开展提出了五点要求:狠抓业务发展,努力达成全年业务计划;继续抓好基础建设,全面实现年度工作计划;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强化工作效率;分公司要强化自主经营;进一步强调依法合规,注重风险防范。
但不到两个月后,9月1日,万峰便提出申请退休,并且向董事会申请辞去公司董事、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职务,距离2019年1月,其加入鼎诚人寿不过才一年多时间。
再次陷入“变局”
巧合的是,万峰离开的前三个月,也就是今年5月29日,鼎诚人寿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披露公告称,综合考虑公司资金需求及持续运营的需要,董事会决议增资7.5亿元,增资完成后,鼎诚人寿注册资本将从12.5亿元增至20亿元。
其中,新光人寿出资1.875亿元,持股比例保持25%不变,香江金控出资2.5亿元,持股比例由20%升至25%,柏霖资管出资2.5亿元,持股比例由20%升至25%,深圳乐安居出资6250万元,持股比例由11%降至10%,其余两家股东深圳市国展投资和上海冠浦房地产未参与增资,无新增股东。
从增资前后的股权占比不难看出,鼎诚人寿将从此前新光人寿“一家独大”的局面,变为新光人寿、香江金控以及柏霖资管“三足鼎立”。
需要指出的是,柏霖资管早已有意控股鼎诚人寿。早在2016年11月,柏霖资管就联合光汇石油集团和国展投资3家公司,欲从海航集团、新光人寿手中接下75%的股份。其中,柏霖资管欲持有51%股份成为控股股东。但不巧的是,2018年3月,原保监会发布的《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落地后,将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上限由51%降为三分之一,此次股权转让最终因此落空。
但最近的一次增资,柏霖资管的话语权显著提升,除了鼎诚人寿,柏霖资管还持有利安人寿19%的股权,为其第二大股东,而利安人寿主要靠银保渠道和分红险。从过往经验来看,柏霖资管或许也明白,没有代理人、没有完整的产品线,想要发展长期期缴业务,并不符合当下鼎诚人寿的现状。毕竟,想要从“零”开始,对业务结构进行调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王向楠向本报记者表示,发展长期期缴业务是行业以及社会更倡导的,公司则首先是股东的,也是消费者和员工的,所以是否着重发展长期期缴业务应该由鼎诚人寿的股东和董事会判断,“主要看其股东禀赋和追求、销售渠道、资产配置能力、产品设计传统等情况。”
同时,王向楠也指出,中小公司由于资源和精力有限,保险市场也在从同质化向差异化转型,所以可结合自身优势明确优先发展的业务,不用太追求平衡。
在新上位的股东话语权上升之后,董事长万峰就离职,不免让人猜疑是否管理层与股东经营理念发生冲突。
如今,再次陷入“变局”的鼎诚人寿,未来会迎来何种风格的掌舵者,又将制定怎样的发展战略,值得业界关注。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