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玉金 摄影)
本报记者 于玉金 北京报道
当前,中国基础教育基本解决了“有学上”问题,正在向“上好学”迈进。2019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中国基础教育已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办学活力不足是制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亟待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释放与增强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活力。
日前,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落实中央部署要求、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提高基础教育质量。9月24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就《若干意见》进行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保障改革的顺利实施,《若干意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聚焦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提出了应该坚持的坚持正确方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制度创新、坚持放管结合和坚持有序推进五项基本原则。”
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
针对“管得过多”的问题,《若干意见》提出保障教育教学自主权、扩大人事工作自主权、落实经费使用自主权等保障学校三个方面自主权。
保障教育教学自主权,主要涉及两个层面:在学校层面,提出鼓励支持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强化学校课程实施主体地位,明确学校在遵循教学基本要求基础上,有“五个自主”,包括自主安排教学进度、自主运用教学方式、自主组织研训活动、自主实施教学评价、自主实施跨学科主题教学;在教师层面,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主体作用,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积极探索符合学科特点、时代要求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教学模式。
同时,提出要大力精简、严格规范各类进校园活动,有效排除对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干扰。
据《华夏时报》了解,扩大人事工作自主权涉及五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扩大副校长聘任的参与权和选择权,提出鼓励地方积极探索由学校按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提名、考察、聘任副校长;第二个方面,扩大中层管理人员聘任自主权,提出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学校自主设置内设机构,自主择优选聘中层管理人员;第三个方面,扩大教师招聘的参与权,提出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校在教师公开招聘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由学校提出招聘需求和岗位条件,并全程参与面试、考察和拟聘人员确定;第四个方面,扩大职称评聘自主权,提出中初级职称和岗位由具备条件的学校依据标准自主评聘,高级职称和岗位按照管理权限由学校推荐或聘用;第五个方面,扩大绩效工资分配权,提出新增绩效工资总量主要用于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性绩效工资由学校在考核的基础上自主分配。
落实经费使用自主权,提出学校按照有关规定和需要自主提出年度预算建议,自主执行批准的预算项目;进一步完善学校公用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加大学校经费使用自主权;学校依法依规自主使用社会捐资助学的经费。
但放权不等于放任,办学自主权不是失控的自由落体,必须在规则框架内运行,在实践中要避免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问题。
吕玉刚在会议上表示,“在制定文件过程中,我们在处理放与管的关系上,把握了“两放、两管”,一是做到应放尽放,能够放的坚决放,学校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坚决放给学校自己解决,这是个鲜明的态度,也就是处理好政府办学主体责任和学校办学主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主体地位的作用;二是要精准地放,因为学校千差万别,管理水平不一,校长能力也有强有弱,所以在这次放权中,要特别提出了要精准、定向赋权,特别是对一些带有改革性、探索性的,优先放给办学水平比较高、学校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强、校长的专业精神也比较高的这样一些学校,让他先去探索,鼓励他们大胆去创、去试、去积累经验,等形成了好的一套做法后,我们再进一步把它提升到更高层面上、更大范围中。”
吕玉刚还表示,在管上也有两个管,首先是完善宏观管理,政府要管的事情就是带有方向性的、重大的问题,人民群众比较关心的一些重大问题。当然管也要转变管理的方式,这次特别强调了管理方式,一是通过标准、规定、政策的要求去实施管理,把该管的这些事项的具体标准要求明确,让学校认真去遵守、去遵循;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发挥督导作用、评价作用;还有差异化的管理问题,对不同学校实行差异化管理,体现管理方式的一些变革。第二个方面的管理,就是强化学校的自我约束能力。我们对学校是讲两句话,既要激励,又要有自我约束机制,把激励和约束机制都要建立起来。
增强学校办学内生动力
针对“激励不够”的问题,《若干意见》提出强化评价导向作用、强化校内激励作用、强化学校文化引领作用、强化优质学校带动作用等“四个强化”。
强化评价导向作用提出建立健全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强化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更加注重评价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实际成效,并作为对学校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对校长教师实施考核表彰的重要依据。
强化校内激励作用提出学校要从五个方面构建完善的教师激励体系。
吕玉刚介绍,一是注重精神荣誉激励,积极开展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师德标兵和优秀教学团队等评选活动;二是强化专业发展激励,鼓励和保障教师参加培训、教研等学术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三是完善岗位晋升激励,切实落实教师岗位职责,把师德表现和教育教学实绩作为岗位晋升的重要依据;四是健全绩效工资激励,完善学校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向教育教学实绩突出的一线教师和班主任倾斜;五是突出关心爱护激励,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文关怀,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
强化学校文化引领作用提出两个方面,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构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团结和谐、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凝聚广大师生的价值追求和共同愿景;二要加强学校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深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校文化对师生的感染力凝聚力。
强化优质学校带动作用则提出要深入推进学校办学机制改革,带动薄弱学校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吕玉刚在会议上表示,对发挥带动辐射作用突出的学校,给予政策支持和奖励,主要有三方面举措。一是完善集团化办学机制,以优质学校为牵引,加大场地设施资源和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统筹力度,帮扶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提高办学水平。二是完善学区治理体系,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合理划分学区范围,统筹学区资源,促进学区内学校多样特色、优质均衡发展。三是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积极开发优质学校名师网络课程、专递课堂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此外,《若干意见》还针对“保障不够”的问题,提出注重选优配强校长、注重加强条件保障、注重拓展社会资源的“三个注重”;针对“管理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提出完善宏观管理、完善内部治理、完善社会监督等“三个完善”。
答好中小学办学活力改革探索的“成都卷”
《华夏时报》记者从会议上获悉,成都作为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和“两自一包”改革的首创地,始终坚持全域全生命周期现代教育理念,自“从管理到治理,加快构建新型政校关系”、“从限权到赋权,依法落实办学自主权”、“从经验到实证,积极创新教育评价制度”三个方面对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据四川省成都市教育局局长刘强介绍,成都在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推动构建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办学的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一是党建引领。始终把加强学校党的建设作为中小学活力迸发的源头活水,推进实施党建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全市公办、民办中小学党组织覆盖率100%、党建工作覆盖率100%;二是政府主导。建立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每两年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两个“只增不减”。三是多元参与。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构建区域教育联盟发展模式,组建名校教育集团,与30多所在蓉高校深度共建环高校优质基础教育生态圈,不断缩小城乡、校际等差距。联合卫健部门建立健康副校长管理机制,筑牢疫情背景下学校办学健康防线。
据了解,成都市制定全市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滚动实施中小学“三年攻坚”行动计划,近两年新投用学校373所、新增学位20.2万个。
在从限权到赋权,依法落实办学自主权方面,成都市通过探索简政赋权保障学校的用人自主权、组织架构权、经费使用权等,重塑学校内部治理组织结构,实现学校事情学校办。一是人员自聘;二是管理自主;三是经费包干,把公办同类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和教师人头经费总额作为基数,按生均测算后一次性打包划拨学校,由学校自主统筹使用。坚持按劳分配、按岗取酬、绩优酬高、薪随岗变的分配原则,教师绩效向高层次人才等倾斜。
此外,成都市将教育评价作为学校办学的“指挥棒”,在率先实施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监测评价的基础上,开展“五育并举”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推动教育评价从经验向实证转变。一是创新评价体系;二是改进评价方式;三是强化结果运用。
刘强表示,下一步,成都将全面落实《意见》精神,不断总结前期探索的经验,积极开展精准支持、分类引导、分类评价,科学界定学校的权责和义务,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探索,激励各学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校自主管理、自主办学的能力,答好中小学办学活力改革探索的“成都卷”。
责任编辑:黄兴利 主编:寒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