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仲琦 冯樱子 北京报道
过去十多年,中国租赁业抓住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在国家政策、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实现快速发展。
但近年来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租赁业依靠规模扩张带动利润增长的粗放式发展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行业出现资产规模增速放缓、资产质量承压、资金成本上升、利差收窄等问题。
对此,民生租赁董事长周巍在11月4日召开的“2020(第七届)全球租赁业竞争力论坛峰会(下称“峰会”)”上指出:“对于行业存在的问题无需回避,这只是前进路上的一点插曲而已,可以肯定地说,行业总体风险可控,整体保持着向好的发展态势。”
周巍在演讲时认为,“十四五”规划是国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规划,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道路,作为与实体经济同生共存的租赁业来说,“十四五”规划也为整个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机遇。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最大的亮点。对于租赁业来说,“双循环”格局意味着租赁行业可以更多地,从支持构建完整内需体系的角度进行业务切入,将租赁产品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诸多经济环节相结合,通过发挥租赁优势,助力打通难点与堵点。
行业两极分化明显
周巍表示,经过十多年的不断探索,中国的租赁业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更是培养了一大批租赁专业人才,制约租赁行业发展的瓶颈基本打通,行业发展越来越规范有序,虽然不可避免地走了一些弯路,付出了一些学费和代价,但行业的整体竞争力越来越强,也逐步树立了中国租赁业在世界租赁业的地位。
同时,时代变化、环境变化也给租赁行业带来了挑战与机遇。
具体来看,挑战主要是行业出现两极分化。伴随近年来租赁行业的快速发展,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大量企业设立融资租赁公司,但租赁是资金密集行业,对资金量要求较高,急速扩张的规模必然会带来较大的财务压力,在监管趋严、风险暴露、疫情爆发等多重因素的叠加下,租赁行业“优胜劣汰”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一些专业化水平高、业务特色鲜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租赁公司将更具发展前景,市场逐渐向头部公司集中;而那些整体实力较弱、管理机制不规范、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小型租赁公司将面临较大挑战,个别上市公司已经放弃对旗下租赁公司的增资,或选择直接退出。
今年6月银保监会发布实施《融资租赁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租赁行业统一监管时代正式到来,伴随更大一轮的市场重组,“马太效应”势必更加明显,强者愈强,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租赁公司将受到冲击,大量“空壳”公司将会被清退,但对于经受住“大浪淘沙”检验的租赁公司而言,“洗牌”带来的,将是更为健康的行业发展环境。
除了出现分化,当下租赁业新的发展趋势是金融科技成为赋能源泉。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正在成为变革传统金融的重要驱动力。金融新科技在租赁业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大数据、人工智能可以帮租赁公司找到客户,告诉租赁公司客户需要什么,如何控制风险、如何提升服务;无处不在的移动互联,使得从获客渠道到资产管理,租赁的服务效率更高,客户体验更好,服务场景更多。可以说,科技增强了租赁业发展的动力,租赁业未来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科技创新。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民生租赁在车辆租赁业务中,已经开始使用物联网技术,来进行资产实时、科学管理;我们还利用大数据构建了汽车零售业务风控模型,借助金融科技手段实现汽车零售业务线上进件、电子签约、自动审核、租后管理。毋容置疑,科技改变了世界,科技也正在改变租赁。
当前,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迅速发展,计算机、通信设备、视听设备等新制造,5G、新能源汽车等新基建,教育、健康等新消费正风起云涌,新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正越来越大,新经济对于提升长期经济增长动能,降低成本、降低能耗等具有长远意义。尤其是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冲击,使新经济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不管是出行还是工作,共享经济已经成为工作、生活的一部分。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智能制造、共享经济等新经济正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发展动能,也为租赁业带来了新的业务机会。
今年以来,新基建作为结构调整、扩大内需、技术创新、产业链提升的重要驱动力,正如火如荼地推进,不少租赁企业抓住机遇,在特高压、5G、充电桩、轨道交通等领域加大投入。
周巍指出,在挑战与机遇面前,走高质量、特色化发展道路逐步成为租赁业内共识,越来越多租赁公司坚定回归租赁支持实体经济的本源,越来越多同业更加注重提升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和资产经营能力,凭借开拓创新在特色领域作出了显著成绩,可以说,以“高质量、特色化”为特征的新时代中国租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必将更加光明。
新规划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
“‘十四五’规划是国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规划,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道路,作为与实体经济同生共存的租赁业来说,‘十四五’规划也为整个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机遇。”周巍分析认为。
从发展方向上看,租赁业应当坚定服务新格局建设。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最大的亮点。“双循环”格局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强调以供给创造需求,对于租赁业来说,“双循环”格局意味着租赁公司可以更多地,从支持构建完整内需体系的角度进行业务切入,将租赁产品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诸多经济环节相结合,通过发挥租赁优势,助力打通难点与堵点。
从发展机遇上看,“十四五”规划中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等任务,都是租赁业的发展机会。在服务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产业升级、消费升级,以及支持中小微企业等方面,租赁都将大有可为。
同时,“双循环”也催生了租赁服务新需求。新冠疫情引发了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同步收缩,“双循环”格局建设需要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的租赁体系予以支持,中国租赁业理应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以新的担当、新的作为,为构建“双循环”格局作出贡献,这既是租赁业的责任担当,更是发展的大好机遇。
对于租赁业来说,如何把握好历史机遇呢?周巍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是适应变革环境、直面变革挑战。在扩大内需、畅通循环的过程中,租赁业势必会面对新经济、新技术、新模式等从前没有的事物,整个行业需要拥抱变化、更新理念、保持发展,紧扣实体经济发展要求、紧密结合新格局建设任务特别是制造业转型需求,勇于创新,精准提供来自租赁的金融支持。
二是优化投放结构,服务供给改革。结合国家在“内循环”补短板中形成的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利用,以及居民消费升级等需求,租赁公司不仅可以发挥租赁的独特优势,提供设备购置等直接支持,更可以通过对城市物流等领域的扶持,融入更多经济环节,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引领租赁行业发展新趋势。
三是走出去引进来,扩大对外开放。过去十余年,中国租赁业在帮助中国装备制造向外输出、国外先进设备引进来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后在服务“走出去”和“引进来”方面仍将大有可为。一方面租赁公司应跟随“中国制造”走出去的步伐,以资金为抓手,通过与制造厂商合作,积极协助其开拓海外市场,把中国生产的设备租赁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让中国的产品、技术惠及更多国家。另一方面,租赁公司自身要立足“一带一路”沿线进行业务布局,加快自身国际化进程,提升中国租赁业在世界的竞争力。随着“一带一路”在更大范围内的推进,中国租赁公司将会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