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01106202515Z4474Ujr9M.png

“十四五”新蓝图开新局:构建双循环新格局,以开放促科技

张智 2020-11-6 21:10:13

本报记者 张智 上海报道

11月3日,历经8个月编制而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称《建议》)正式下发,至此,我国未来5年乃至未来15年的发展路径正式确定。

按照这份蓝图,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也随之到来。

当此之时,我国正面临国际环境最复杂、变化最大的特殊历史时期。一方面,美国对我国经济贸易、科技的打压、遏制持续升级,新冠肺炎疫情阴影尚未远去,我国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风险挑战;另一方面,我国科技水平、开放层次大幅提高,为我国带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改革、开放、创新、安全,是此次‘十四五’纲要的突出亮点。”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李志勇在解读《建议》时表示。在他看来,改革,意味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共同富裕;创新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国首次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开放则是近年来不变的主题,伴随着“双循环”的提出,开放也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

“在全球贸易环境仍具有极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不仅要强调对外开放的效率、规模、速度,还要强调开放的安全。这要求我国在外贸的结构和产业布局上要有新举措。比如,在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生产方面,必须在国内进行布局,而不能简单依赖欧美发达国家。各类产业要在全球进行布局,依托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开辟新的市场和增长极。”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构建新格局

当前,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将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

一个亮点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被首次录入纲要,并迅速引发社会各界及市场的热议。

在刚刚开幕的第三届进博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也再次强调,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习近平强调。

在刘元春看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简单的出口转内销,而是立足强大国内市场和消费转型升级,以国内完整分工体系为依托,以生产、消费、分配、流通等多环节全面顺畅为核心要点,通过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堵点和断点,构建“以内促外”的新竞争力。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杨伟民也认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不开放,不是什么都自己生产,而是要更坚定地扩大开放,不断扩大开放的领域、范围、深度。

“构建新发展格局,对那些我们开放包容,而某些国家不开放、面临‘断供’的领域,要通过创新实现自主可控,保障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对保障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做出重要贡献;对资源型行业,既要通过多元化的途径保障供给安全,更要通过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降低消耗强度,相对减少资源消耗总量。”杨伟民表示。

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对外经贸大学WTO研究院博导张建平认为,通过自贸试验区能够继续加强与合作伙伴在全球供应链、全球价值链上的深度衔接与合作,并加强科技创新的合作。

在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看来,外循环是区域合作和更大规模开放的必要因素,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会给世界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当前,我国经济是内循环主导、驱动,外循环开放,服务于内循环,为内循环配置资源,外循环本身也要靠内循环带来的支撑作用,二者相互促进。”白明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中国有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预计未来10年累计商品进口额有望超过22万亿美元。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广阔的内需市场也将继续激发源源不断的创新潜能。

更高水平的开放

习近平在致辞中表示,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今年中国扩大开放的步伐仍在加快。当前,各国走向开放、走向合作的大势没有改变。我们要携起手来,共同应对风险挑战,共同加强合作沟通,共同扩大对外开放。

据了解,从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强调开放是中国基于发展需要作出的战略抉择。随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融合,中国不断通过扩大开放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事实上,过去5年,中国对外开放不断上台阶。

白明介绍,当前,我国负面清单越来越短。仅过去一年,全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由40条减到33条,自由贸易试验区由18个增至21个,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深圳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实施方案发布实施,商签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培育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保护知识产权、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举措都取得了积极进展。

此外,营商环境大幅改善,从国际排名46位上升至37位;商品和服务进口额增速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中国同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份合作文件,共同开展超过2000个合作项目;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增加到105个。

“中国目前制度型的开放和高水平的开放,已经和去年、前年有了很大的不同,习总书记在讲话当中特别提到了,今年中国已经通过和实施了新的外商投资法及其配套条例,对外资实施国民待遇;中国21个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海南自贸港的设立及其方案的推出,再加上中国在最近这两年持续的缩短负面清单,所以中国现在自主扩大对外开放已经形成新格局。”张建平表示。

在他看来,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意味着我们要与时俱进,跟21世纪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衔接,相互适应,同时促进国内经贸投资规则不断的改革与完善。特别是在便利化的领域,会涉及到政策、法规、行政、管理、营商环境等各个方面内容,对每个国家来讲都是任重而道远。

按照规划,下一步,中国将秉持开放、合作、团结、共赢的信念,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将更有效率地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

“适应逆全球化和后疫情时代的特征,更加强调内生动力和安全维度。一方面要在创新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另一方面要通过高水平开放打造新的竞争平台,形成新的竞争力。”刘元春表示。

未来,中国将继续通过进博会等开放平台,支持各国企业拓展中国商机。中国将挖掘外贸增长潜力,为推动国际贸易增长、世界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