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冉学东 冯樱子 深圳报道
提到达鸿飞,人们普遍认为他是中国区块链行业的代表人物。2011年,达鸿飞第一次接触区块链就被深深吸引。他曾表示:“网上看了一篇关于比特币的报道。当天研究到凌晨4点才睡觉。”此后,他成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圈内极客,一个早期比特币布道者、区块链传播者和实践者。
他曾直言,比特币、区块链要被大众所接受,就必须大大提高易用性。基于让区块链走向大众的理念,2014年,达鸿飞创立Neo(原名小蚁),目标是做利用智能合约对数字资产进行自动化管理,实现智能经济的一种分布式网络。这是中国首个开源区块链项目。
而为了让品牌更加走向国际化,2017年6月,原小蚁正式更名为“Neo”。如今,Neo被认为是国产公链三架马车之一。历经6年沉淀的Neo,即将推出Neo3,将新增包括内置预言机、去中心化存储系统NeoFS与全局去中心化身份方案NeoID在内的三大核心模块,并加入全新委员会治理机制、调整双通证经济模式、进一步优化智能合约系统,备受DApp开发者期待。
此外,达鸿飞还是分布科技Onchain 的创始人与 CEO,Onchain 专注于为企业级公司与机构提供区块链开发服务,目前在数字政务、医疗健康、大宗商品、汽车互联、数字金融以及物流行业等多个领域做了区块链服务解决方案。
12月20日,在Cointelegraph中文主办的国际区块链技术创新峰会上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时,达鸿飞透露,Neo3将是一个全新的版本,预计半年左右将推出。
《华夏时报》记者:您是在什么契机下,进入区块链行业的?您对区块链行业现状和未来有什么看法?
达鸿飞:我的大学专业是科技英语,但当时对计算机编程很感兴趣,会自学一些汇编语言,甚至自己编写病毒。算是一个早期极客。大学毕业后,创办了一家教育咨询公司。虽然跟网络技术无关,但我对IT行业及整个信息化发展始终比较关注。
2011年,我第一次接触比特币。当时,在一家国外科技媒体上看到了一篇关于比特币的报道,知道了blockchain一下就被它深深吸引,此后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
直到2013年,国内才开始真正形成数字货币社区。当年,我开始全职从事区块链技术创新相关工作,全程参与、推动社区建立,联合创立了“比特创业营”。
从2014年开始,区块链概念慢慢被国内主流媒体报道,并大范围吸引大型企业参与,当时算是行业的萌芽状态。
目前,行业主要分两类。一类是以投资和技术开发为主;另一类是以意识形态、新的治理机制宣扬为主。在国内,更多是注重区块链技术赋能实体经济,推动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关联、融合。
业内普遍比较清楚的知道,区块链和金融行业有极高的契合度。金融系统构建在区块链技术之上,是有很多优势的。但目前,监管方面仍不明确,未来这种形态的如何演化,需要多少年。我相信没有一个人能够明确。
《华夏时报》记者:Neo发展的关键词是什么?
达鸿飞:“数字资产协议”这六个字是Neo发展的关键词。
Neo的愿景是为智能经济打造的开放网络。首先,Neo是一个网络,整个网络里面会有各种各样的节点,包括机器、人、社区成员开发者,以及各种各样的商业机构。
对于智能经济的定义,我们认为它是未来数字经济的一部分,是可编程的、开放的,可以交互操作的一部分。数字经济包括信息化,也包括智能化。这是Neo要做的事情,是我们的愿景,也是我们未来想要做到的状态。
具体来说,我们的使命是做最好的数字资产协议,让任何个人、企业,甚至程序,都能够没有障碍地对数字资产进行管理,也让现实世界资产能够映射到区块链上来。
《华夏时报》记者:您怎么看待DeFi这个以太坊上的新势力?Neo未来会如何在DeFi布局?
达鸿飞:我觉得DeFi很有价值,并且很有潜力。但目前这个行业还处于初期阶段,大部分项目在进行早期的探索。如今在区块链世界里资产不够多,都是加密资产,而原生在区块链世界里面,和现实世界关联的资产较少,且体量相对比较小。当有足够多跟现实世界有关联的资产,它就会有更多的互动,有更多的业务形态,影响力也会更大。
这里并不是说把所有现实世界的资产,比如一套房子,放到链上,而是把一些自带数字属性,又有现实意义的资产,比如IT的存储空间,变成链上资产,可以交易、可以流转。
此外,未来DeFi的大规模应用,还是要看传统金融市场的资产通证化进度以及配套监管的落地。
对于Neo而言,下半年由Neo Foundation孵化的全栈DeFi协议 Flamingo目前在平稳开发中。最后的Perp模块即将上线,通过在Neo上实现 DeFi 的基础功能。
Neo2的历史使命会逐渐被Neo3所接替。我们希望在Neo3的开发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到DeFi到底有哪些需求。当Neo3上线后,Flamingo也会从Neo2迁移到Neo3上面。
《华夏时报》记者:您怎么看未来区块链技术对智能经济发展的影响呢?
达鸿飞:区块链技术本质上是重塑信任。主要的信任机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人跟人的分布式信任。你相信我,别人又相信你,那么通过你,我可以把信任传递下去。但这种信任机制运作起来比较低效,且范围有限,通常无法跨区域、跨时间。
另外一种信任机制则需要一个中心化的权威机构。我们一起找一个都信任的人,一个中间方。这个中间方最后逐渐演变成监管机构、政府部门等。缺点是,当需要跨国、跨区运作时,会很难协调,且成本较高。
区块链是用分布式记账方式,重新塑造一种新的信任模型。例如在经济领域,DeFi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贷款。去中心化平台中,贷款完全不需要批准,不依赖于可信任的关系,也不需要银行和监管部门。
《华夏时报》记者:分布科技Onchain在数字政务、医疗健康、大宗商品、汽车互联、数字金融以及物流行业都做了解决方案。您个人最看好区块链在哪个行业的应用?
达鸿飞:区块链的技术特性和供应链金融的特点更加接近。传统模式下,供应链金融里会涉及多个主体,包括核心企业、上下游供货商和销售商,以及金融机构、保理公司等。其中机构越多,信息协同成本越高,信用传递难度越大。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这些问题将逐步迎刃而解。
《华夏时报》记者:怎么理解Token的意义?
达鸿飞:在国内,如果设置Token的话,必然会引起一些投机行为。它的本质就会被扭曲。很多项目不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是为了创造可以被用作投机的标的。所以它在国内是不合规的。未来这些投机的行为会被剔除,更多要看它和实体经济怎样结合。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