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10106110740MMaYMurxEA.jpg

无声餐厅里的“天籁之音”

王晓慧 2021-1-6 11:20:57

餐厅的聋人员工正在工作

本报记者 王晓慧 丽江报道

云南丽江,那里有白雪皑皑的玉龙雪山,有犬牙交错的古城街巷,那是彩云之南最具魅力的都市名片,是多少人向往的人间天堂。

花马街,距离丽江古城不过几百米的距离,是丽江市区著名的餐饮一条街,餐饮店众多。其中,位于花马街中段,一家挂着“和一家无声餐厅”招牌的门店尤为显眼。与其他餐厅不同的是,这里没有“欢迎光临”的问候声,取而代之迎接顾客的是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和熟练的手语。同时,走进餐厅,走廊、墙上、餐厅的小舞台等地方,都有一些关于关爱聋哑人元素的文字、图片。此外,与别的餐厅相比,餐桌上多了手语牌、呼叫器、小本子和笔。因为,这里除了厨师、老板以外,其他的员工大多都是聋人。

据记者了解,这是云南省第一家无声餐厅,在网络平台上评分很高,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打卡”,在旅游旺季,餐厅一天能接待数百人。

“开这家餐厅的初衷是想帮助更多的聋人就业,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发现,我改变他们的同时,他们也在改变着我。”餐厅老板张玉寿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残疾人需要尊重和关爱,这种关爱是精神上的关爱,与金钱无关。

爱心叩响“无声世界”的大门

据记者了解,张玉寿早年做导游时接触过一些聋人,便产生了帮助他们的想法。“偶尔的一两次帮助,对于残障人士起到的作用有限,而给他们一份工作,可能会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和家庭。”张玉寿称。

“不可能完成的工作。”餐厅老板张玉寿这样形容餐厅建立前的构想。然而,随着餐厅开业前期的各项充足准备工作的推进,这项工作由“不可能”变为了“可能”。2015年4月,丽江市残联、古城区残联举办了针对聋哑人餐饮服务的45天培训,培训内容为手语规范、餐饮摆台等工作。培训结束后,又到餐厅又进行了实地培训15天。

2.jpg

餐厅桌子上摆放着的手牌

2015年7月8日,在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玉龙县各级残疾人联合会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云南首家集中安置听力、言语残联人士就业单位“和一家无声餐饮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张玉寿就是这家餐厅的创始人。

“针对残疾人朋友的实际问题,改变他们本质的生活状况,这是餐厅建立的初心。当他们有了一份工作,可能会解决他们的生活和家庭问题,会改变他们的命运,让他们可以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张玉寿告诉记者,早在餐厅建立之初,除了对餐厅残疾人员工进行必要的餐饮规范培训,还组织一些针对性的心理训练的活动,以此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取名为和一家无声餐厅,寓意是在这里大家都是和和睦睦的一家人。”张玉寿说,他和员工交朋友,把他们当做家人。同时,顾客得知服务员都是聋人,也格外地宽容。

3.jpg

餐厅内随处可见的手语示意图

“孤僻、退缩、缺少主动性,害怕与外界交流,也不参加群体活动。”这是残疾人的普遍生活特点。基于此,“无声餐厅”不仅仅是残疾人的一个就业平台,也在极力创造一个交流平台。在这里,大多数员工的性格都发生了变化,这里不仅仅给了他们一个平台,展现自己,慢慢打开心扉,还让他们聚在一起,大家都在一天天往好的方面改变,这或许就是无声餐厅存在的意义。

“来这里工作以后,他们不再需要向家里要生活费,过年过节还可以买些东西寄回家里。”据张玉寿介绍,现在餐厅员工的平均工资在2700元左右,一些员工的工资最高可以达到3500元。同时,餐厅管吃管住,如果他们选择自己在外面住,则会收到相应的住房补贴。

餐厅员工自食其力,让他们更加自信。而通过与残疾人长期接触,张玉寿也收获了很多的感动。

就此,张玉寿提到2019年5月发生的一件事。那时,一位台湾人到餐厅用餐,给了其中一个员工900元的小费,但是“可爱”的员工并没有收下,虽然不能用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是她用纸笔写了下来,说:“我有工作,请把它给予比我更需要帮助的人。”

一件又一件的小事,让张玉寿和这些员工们都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改变。

无声世界里创造有声色的生活

据记者了解,餐厅创立以来,不断有听力言语残障人士在这里找到工作,来来去去五年多,员工换了一批又一批,有的员工选择留下继续为餐厅服务,也有的员工找到其他工作,甚至还开起了自己的小餐馆,过上了属于自己的安稳生活。

34岁的杨菊花,便是无声餐厅里的元老级员工,主要负责收银、招新人、服务员培训、大厅接待等工作,各项工作做得井井有条,餐厅成就了她,她同样见证了餐厅的成长。

1986年11月,杨菊花出生于大理州剑川县农村,由于是先天失聪,她的出生给家庭带来了严重负担,父母为了给她寻医问药,让这个本来就贫困的家庭更加困难。到了入学年龄,由于是聋哑人,求学之路,异常艰难。2004年中专毕业后,杨菊花四处找工作,但很多工厂和企业都因为她是聋哑人而将其拒之门外,为了拥有一份工作,杨菊花甚至去过新加坡、泰国等地方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时间不长。

2014年,杨菊花结婚生子,为了孩子上学,她回到了大理剑川老家,并且在丽江找到了无声餐厅。

“这里安置的都是聋人就业,我先从服务员做起,一度做到现在的店长位置,我学到了很多怎么与健全人交流、与客人交流,当然了工资也在不断的上涨。”这是一次特殊的采访,杨菊花与《华夏时报》记者的沟通都是通过一个小本子完成,杨菊花的字清秀温婉又不失刚劲挺拔,一看就是专门练习过的样子。

而那笔尖划过本子的声音,是记者在丽江那个温暖的午后,听到的最美妙的天籁之音。

张玉寿告诉记者,为了让她们充分与顾客交流,练字就是她们平时的休闲项目之一。同时,虽然现在的点餐形式智能化、多样化、便利化,但是无声餐厅依旧保持着使用纸质菜单点单的习惯,而不使用二维码点餐。目的就是让这些聋人员工们能有更多的机会与客人交流。

谈及未来,杨菊花“告诉”记者,她想更加努力的工作,不给家人、社会增加负担,现小孩在幼儿园上学,等小孩再大一些,她想带着孩子回到老公的家乡北京,在北京开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店,靠自己的努力,为孩子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而这个未来,与张玉寿所想不谋而合。

“未来的目标不是扩大店面,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创业,让他们自己能开个小门店。现在也在让他们实际在尝试,比如有些时候吃早点,就会让他们自己做着试一试。他们慢慢做好这些事情后,可以着手自己开个小店,通过残联政策上的帮扶和餐厅技术上的帮扶,他们可以独立经营。”张玉寿说,等到时机成熟,就会让他们这样去做。

得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然后进一步融入社会,这样的机会对于聋人来说弥足珍贵。据记者了解,丽江市有4万多持证残疾人,对于如何帮助听力语言障碍人士就业,无声餐厅无疑是个有意义的探索。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