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梅
2014年12月至今,民营银行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从首家微众银行获批到目前全国已经批准设立19家民营银行,第20家、21家...民营银行也会逐渐出现。
运作六载,民营银行无论是在资产规模、营业收入还是净利润等方面均呈现上涨的趋势,微众银行则在这几方面坐上了“一个”的位子。
根据2019年财报可以看出,大多数民营银行的资产规模保持两位数甚至三位数的增长,已达到千亿级的分别是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其中微众银行的资产规模最高已近3000亿元;营业收入最高的已达百亿元,以个位数、两位数、三位数的速度增长;净利润以两位数、三位数甚至四位数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在高速增长的同时,民营银行的风险也逐渐暴露了出来。为了快速扩大规模或者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不少民营银行不惜“无证驾驶”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2020年,监管就民营银行的存款业务进行多次规范,主要针对“靠档计息”存款、智能存款、结构性存款等。
相对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等,民营银行的吸储等能力较弱,靠创新产品如靠档计息等吸收存款的方式已被叫停且正在加速退出市场。2021年民营银行又该何去何从呢?
模式亟需创新
目前,民营银行的经营模式还不是很成熟,而且同质化严重。在资产端,国有银行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消费金融领域则被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占据,留给民营银行的空间并不是很大。对此,华夏时报金融研究院认为,民营银行的客户只能继续下沉,寻找更多的长尾人群。
在负债端,民营银行由于是“一行一店”且受远程开户、品牌效应等多方面的限制,所以吸储对于民营银行来说是一个大问题。前期民营银行的业务扩张主要依赖同业负债或者资产端流转降低对负债的压力,但监管提出同业负债不得超过总负债1/3的要求后,不少民营银行通过推出创新产品“高息揽储”。
2020年多个监管重磅落地,民营银行的多条“野路子”被切断,一方面靠档计息智能存款被叫停,另一方面互联网存款产品也“被下架”,民营银行的揽储渠道再次受到影响。
华夏时报金融研究院认为,短期来看,民营银行的“违规”存量存款业务并不会一下子就被终止,而是需要一个过渡期;长期来看,民营银行需要有合规的、创新的模式以及负债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19家民营银行成立时间不同,业绩也明显分化,净利润从最低数千万元到最高数十亿元不等,多数为数亿元和数千万元。目前,微众银行、网商银行和新网银行依托互联网背景已经赚的盆满钵满,但创新带来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如微众银行陷入了“租金贷”危机。
此前,不少民营银行还探索出“联合贷款”新模式,该模式可以让缺乏资金来源的的互联网银行获得较为低廉的资金,但监管认为这一模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银监会早已下发《民营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规范民营银行联合放贷合作机构资质。
近几年,随着金融服务越来越普及,市场需求也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民营银行只有更加灵活且创新的思维,才能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金融需求,这也将成为民营银行未来的重要竞争力之一。当然这一切都是在合规的大前提下进行的,而不是踩红线或者搞一些伪创新。
华夏时报金融研究院认为,民营银行可以借助金融科技创新,推出差异化产品,不断优化触达客户的渠道和手段。例如在风控方面,不少民营银行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科技手段,有效的对风险进行了管控。利用金融科技,民营银行可以提升客户的体验,在场景化、定制化、便捷化等方面形成自己的优势。
数字化转型将加速
随着民营银行的队伍不断壮大,其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从目前民营银行的定位来看,一部分定位于互联网银行或者科技型银行,都十分强调“科技”属性;另一部分侧重于比较传统的银行模式,如公存公贷等。
华夏时报金融研究院认为,随着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未来民营银行将更趋向于互联网模式,民营银行互联网转型也是这个道理。
转型的方式之一就是引入新股东。民营银行主要是由民营企业发起成立的,服务于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三农等,其股东大多数也是传统民营企业。一般情况下,传统民营企业的思维相对定式,在创新等方面不够大胆、灵活。互联网股东的加入将有利于民营银行的长远发展,产品创新会比较灵活。天津金城银行引入360集团就是一个例子。
19家民营银行中,业绩比较靠前的是微众银行、网商银行、苏宁银行等,主要得益于其股东腾讯、阿里巴巴、苏宁易购等,都是互联网企业。
华夏时报金融研究院认为,互联网背景不仅能够为民营银行提供流量以获得更多的客户,还能提供场景、资金、渠道等方面的支持;互联网企业相对灵活且更加开放,有利于推动民营银行开拓更多的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
在疫情期间就可以看出区别,很多做线下业务的民营银行受到严重冲击,主打线上业务的民营银行受影响并不是很大。同时,这也说明了产业数字化需要加速转型。一方面民营银行需要增加互联网流量,另一方面需要金融科技赋能金融服务以提升效率且降低成本。利用科技手段不仅能够降低风险还有利于民营银行的模式创新。
同时,华夏时报金融研究院还认为,产品和科技是未来的竞争力。金融产品要相对聚焦,有几个拳头产品便于推广并形成品牌效应;科技是硬件,要在大数据风控、信用管理等方面创新发展等。
当然做这一切的背后都需要资本的支持。整体来看,民营银行的资产规模在不断扩大,而资本约束则成为民营银行发展的重要阻力。如果民营银行不能补齐资本,业务就很有可能遇到“天花板”,补齐资本迫在眉睫。
至今,民营银行发展已经有6年,而仅有几家完成了增资扩股,如微众银行、网商银行、众邦银行,原因主要是小股东拿不出来钱或者不愿意拿,大股东相处钱,但却受限于30%的持股比例。
(作者为华夏时报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