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单美琪 孟俊莲 北京报道
从央行“松绑”信用卡透支利率消息下发的这十来天,助贷市场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若不少信用卡机构打算调低透支利率,对我们助贷业务的冲击着实不小。”来自金融科技公司的人士表示。
不久前,央行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自2021年1月1日起,信用卡透支利率由发卡机构与持卡人自主协商确定,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限和下限管理。
2017年年初,央行对信用卡透支利率实行上下限区间管理,上限为日利率万分之五,下限为日利率万分之五的0.7倍。四年之后,信用卡利率市场化再进一步,透支利率将实现完全市场化,同时银行可以根据本行情况灵活定价。
记者也注意到,目前主流信用卡发卡行暂未进行利率调整,信用卡透支利率基本按照区间上限定价。“短期内银行应该不会调整利率,但由于未来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影响下,利率是否会下调难说,但至少不会出现超低定价。”一位业内分析人士说道。
金融科技等机构顺势而为
信用卡透支利率主要指持卡人超过免息期未全额还款所产生逾期计息的利率,以及信用卡预借现金应付的利息。此前按照《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信用卡统一按照规定的固定透支利率即日利率0.05%执行,相当于年化利率18.25%。
另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信用卡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自2017年1月1日起,信用卡开始实行透支利率的上下限区间管理,上限为0.05%/日,下限是0.035%/日,以年化计算,相当于透支利率为12.78%-18.25%。
对此,行业资深从业人员算了一笔账:支付宝花呗的逾期日利率为0.05%,但逾期费用采取部分计息,而信用卡当前多为全额计息。这就使得花呗的逾期成本远低于信用卡。例如,花呗用户本月要还1000元,但还款日截止前仅还了200元,在逾期后5天还款时,会产生逾期费用(1000——200)*0.05%*5天= 2元。
若按照某一银行采取全额计息的信用卡来计算的话,如果还款日前5天消费1000元,但还款日仅还了200元,在逾期后第5天还款时,不仅未还部分要缴纳利息,且所有消费金额自消费当天起也要缴纳相应利息,即1000*0.05%*10天+(1000-200)*0.05%*6天=7.4元。(如果金额低于最低还款,差额部分还需缴纳违约金。)
一方面,行业普遍认为央行允许信用卡透支利率由发卡机构与持卡人自主协商确定,以及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限和下限管理后,市场预期部分信用卡机构或将调低透支利率,从而吸引不少信用记录良好的优质借款人,分流花呗、白条等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业务量。
实际上,在没有信用卡透支利率需求的优质客户以及高风险客户之间的客户群体,才是信用卡透支利率浮动背景下的“主战场”,而这部分客群也正是消费金融争夺的主战场,透支利率市场化之后,势必会加速信用卡与互联网信贷机构的竞争。
对此,受访的金融科技平台人士表示,由于近年来信用卡机构的客群在逐渐下沉,越来越同互联网信贷平台的客群趋于重合,如果信用卡机构大幅度下调透支利率,很可能会吸引此类平台的借款用户。
另外,由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助贷产品利率和银行信用卡机构此前设定的透支利率区间相差不多。如果信用卡降低透支利率,助贷产品为了避免流失用户利率自然也得调低,或将使其陷入无利可图的境地。
“目前已有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通过制定免息期以及加强与场景方合作等手段来留住和吸引新老客户使用旗下助贷产品。”上述行业分析人士表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势,金融机构们只能顺势而为。但由于两者的护城河不在同一个维度,所以未来长期竞争才是监管所希望看到的局面。”
信贷市场冲击来自多方面
首先,虽然央行放开了信用卡贷款利率的上限,但是对于合规要求比较高的银行而言,贷款利率进一步上行的空间极为有限。一是目前整体利率的下行趋势,另外对于高企的风险,提升利率就需要信用下沉,并不符合当前要求。
这样一来,优质客户的利率将会下行,但行业预计定价不会短期内大幅调整,银行间也不会打无底线的“价格战”,但有望夺回逐渐被互联网信贷吞噬的部分阵地。
另一方面,此前最高人民法院就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适用范围问题对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做出批复,明确了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区域性股权市场、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等七类地方金融组织(受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监管)属于金融机构,不适用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即最高年化利率不超过4倍LPR,15.4%。
这也意味着,小贷公司等不再受限于民间借贷利率红线,助贷机构或不再因利率过于受限而拒绝一些贷款申请,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的贷款利率几乎与信用卡透支利率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同样遵循24%、36%两档贷款利率法律保护上限监管,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互联网金融平台应对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的挑战。
与此同时,数字信用卡的面世也将带来了新的挑战。去年9月份,银联携手多家银行推出了“银联无届卡”,该产品全部为创新型数字银行卡,致力于打造互联互通的数字支付生态。
由于数字信用卡不同于实体卡,功能与花呗、白条等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相差无几,只需用户在合作场景“绑卡”,同样能享受到快捷、便利的透支消费额度。未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化、移动支付无卡化的趋势,虚拟银行卡、数字银行卡成为金融行业发展方向。
“消费金融平台与助贷类金融科技机构想要继续赢得用户青睐与更大市场份额,或许需要进一步做出差异化的服务来抓住用户。”该行业分析人士指出,“但不管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平台如何竞争对消费者都是利好,也会享受到更好的金融产品相关服务。”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