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敏 北京报道
成立于2014年末的渤海人寿,正在经受属于它的“七年之痒”。
近日,渤海人寿披露的2020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去年四季度,该公司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9.38亿元,实现净利润-8.28亿元。若结合去年前三个季度的数据来看,2020年全年,该公司实现保险业务收入89.4亿元,同比增长45%,实现净利润-18.59亿元,同比亏损幅度扩大33%。
偿付能力方面,去年4季度渤海人寿综合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215.72%,较一季度的281.4%已经下滑了65.68个百分点。其最新一期的风险综合评级结果为C类,按照最新的偿付能力监管规定,渤海人寿属于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
但作为“海航系”险企,当前渤海人寿需要面对的最大难关恐怕还是海航集团破产重整对公司带来的不确定性。
投资业务拖累业绩 去年亏损18.59亿元
资料显示,渤海人寿成立于2014年12月,是首家总部落户天津自贸区的寿险公司,海航集团通过旗下孙公司渤海租赁,持有渤海人寿20%股权,位列第一大股东,注册资本金130亿元。一般而言,寿险公司由于开业之初成本较大,往往都处于亏损阶段,需要经历“7年负债”的考验,方可达到盈亏平衡,并在之后进入盈利期。幸运的是,渤海人寿在成立的第二年就实现了8094万元的盈利,遗憾的是,这种盈利的状态仅维持了三年,2016年、2017年分别盈利6835.8万、2.21亿。2018年开始,渤海人寿的净利润开始出现亏损,并且逐年扩大,2018年至2020年其净利润分别为-7.68亿、-13.95亿元、18.59亿元。
对于2020年亏损进一步加剧的原因,渤海人寿相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2020年以来,受经济下行和疫情影响,公司投资业务受到一定影响,虽然整体风险可控,但部分信托计划和债券民营融资主体经营困难或出现流动性问题造成违约,进而导致我司计提大额资产减值,对公司利润造成较大影响。”
实际上,渤海人寿近两年出现较大幅度的亏损均是受投资拖累,而其“包袱”或许主要来自于大股东“海航系”。
早在2019年初,渤海人寿披露公告称,根据监管检查整改方案,补报重大关联交易有关信息,具体而言,是因2016年至2017年期间,渤海人寿共有5笔、合计16.17亿元资金流向“海航系”,但未及时履行相关信息披露。
2019年,渤海人寿亏损13.95亿元,主要因投资业务配置的部分产品,偿债主体涉及的部分民营企业曾采取激进扩张战略,叠加金融去杠杆等外部因素影响,出现较为严峻的流动性风险,涉及项目发生集中逾期违约,造成投资项目亏损,进行计提减值准备后,形成报表亏损约13.11亿元。
截止2019年末,渤海人寿与海航资本、天津渤海租赁四号租赁有限公司、海口渤海四号租赁有限公司、浦航租赁等8家重大关联方交易余额为59.86亿元,以2018年末总资产334.38亿元计算,占比达到17.9%。2020年5月9日,银保监会还曾向渤海人寿下发《风险提示函》,进行相关风险提示,并针对渤海人寿的保险资金运用风险防范提出要求。
另一方面,渤海人寿最新一期风险综合评级结果为C类。而对于风险主要来源,根据渤海人寿披露的信息来看,同样来自资金运用方面。按照最新的偿付能力监管规定,险企需要同时满足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风险综合评级结果不低于B类三个条件,才属于偿付能力达标公司,其中任一指标不符合监管要求的,为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而渤海人寿显然属于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
不过,渤海人寿相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强调,综合来看,尽管投资业务对公司利润影响较大,但在保险业务方面,我司关键业务指标均实现了较为显著的同比增长,业务转型持续推进。2020年,渤海人寿实现保险业务收入89.4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90%;预算任务完成情况较好,其中原保费收入达成90.57亿元,同比增长47.86%;长险原保费收入89.98亿元,同比增长48.14%;实现新单原保费收入82.95亿元,同比增长49.32%。
同时,在资金运用方面的改进措施,该公司在报告中表示,公司优化了投资项目审批决策流程,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适当提高了部分标准化投资品种的审批权限;并对公司投资决策委员会会议召开形式、审议要件等作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同时,公司建立了整体的投资业务责任管理体系,以促进形成各条线相关岗位责任意识,强化风险管理文化。公司还通过重大理赔事件、非正常集中退保事件应急演练检视应急处理报告、评估、决策、执行效率与效果,提升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根据公司制度要求,公司合理运用资产负债管理模型、资产配置管理模型,制定资产负债管理计划与决策,确保资产和负债的互动在风险偏好约束之下。
海航集团破产重整对渤海人寿影响几何?
渤海人寿亏损的时间点,也正是海航集团遭遇“滑铁卢”的时期。2017年6月,随着监管要求各家银行排查对海航集团等多家企业的授信情况,海航集团旗下多家子公司股权遭遇被冻结,融资渠道进一步收窄。在相关监管部门的介入之下,海航集团也走上了资产处置,回笼资金的道路。
2018年海航集团出售了在海外的多笔物业,且相继出售了境内房产,资产出售金额高达1225亿元。遗憾的是,变卖资产也对海航盈利能力的改善微乎其微,2018年营业收入只是出现小幅增长,净利润仍急转直下。而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又进一步加剧了海航集团的流动性压力。对此,海南省政府也成立了“海南省海航集团联合工作组”,推进海航集团的风险处置工作。
1月29日,海航集团发布公告称:“我集团收到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出的《通知书》,主要内容为:相关债权人因我集团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申请法院对我集团破产重整。”这也是联合工作组宣布进驻海航集团,协助其化解庞大的债务问题所面临的风险以来的,相关工作的一次重大的进展。
目前,渤海租赁所持有的渤海人寿20%股权几乎已经全部被质押,作为海航系险企的渤海人寿将受到何种影响?渤海人寿相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根据股东方面传达的信息,海航集团破产重整是整个债务化解方案的重要一步,破产重整中心不在‘破’,而在‘立’,也以看作“重生”。后续各阶段工作将严格在‘法治化、市场化’的要求下按程序稳步实施。渤海人寿作为独立运营的保险法人主体,内部运营和业务开展保持正常,不会受到此次事件的直接影响。我们也相信股东能够妥善处理好渤海人寿的股权事宜。关于接下来该方面的进展,我们会根据监管的要求,及时做好信息披露。”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9年1月,有媒体报道称,海航在北京举办非主业资产处置推介会,将房地产、金融、类金融的待处置资产向投资者推荐,这其中就包括渤海人寿的20%股权。去年6月,又有媒体报道称,渤海租赁拟将持有的全部渤海人寿20%的股权转让给天津天保控股,若该股权变更获批,渤海人寿的第一大股东将正式易主为有着天津国资背景的天津天保控股,后者的持股比例也将提升至28.46%。但渤海人寿方面当时向本报记者否认了这一报道的真实性。不过,也是在6月,有着天津国资背景的吕英博空降渤海人寿接替了海航系出身的闻安民出任该公司新一任董事长,闻安民退居总经理一职。吕英博和闻安民的“一进一退”在如今看来,颇具深意。
不容忽视的是,当前,险企股权质押所暗藏的隐患越来越受到外界重视,而因大股东破产而导致险企易主的先例也殷鉴不远。渤海人寿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该公司目前股东有17家,其中,13家股东所持渤海人寿86%股份被质押,质押股份占渤海人寿总股本的79%。仅四家股东所持渤海人寿14.1%股份的持股状态为正常。
渤海人寿相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15.72%,继续保持在稳健水平,客户权益能够得到较好的保障。相关股权质押情况未对公司的正常经营管理和业务开展产生实质影响。后续将继续与股东保持密切沟通,并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对股权质押情况进行跟踪和报备,有效防范公司治理风险。
如今,正面临多重考验的渤海人寿,将如何平稳度过“七年之痒”,受到外界高度关注。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