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10303145456YHDeZzM2rN.png

越是非法债务越容易出现暴力催收 监管收紧行业再迎考验

单美琪 孟俊莲 2021-3-3 16:45:58

本报记者 单美琪 孟俊莲 北京报道

去年年底,刑法修正案再另行增加一条,暴力催收将可能构成犯罪,催收问题情节严重的,将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今年3月1日,暴力催收正式入刑。

根据刑法,暴力催收高利放贷入刑包括下列情形之一,催收高利放贷等产生的非法债务,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使用暴力、胁迫方法的;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或者侵入他人住宅的;恐吓、跟踪、骚扰他人的。

但也有业内分析人士表示,“虽然目前催收监管趋严并逐步落实,但金融机构们始终面临信用风险、逃废债风险和居高不下的逾期风险,催收市场未来需要关注的还有很多。”

非法债务扰乱催收市场

此前,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七)》,自3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一条新增加的罪名为《刑法》第293条之一的“催收非法债务罪”。

而正如上述提到的“非法债务”,长久以来,信贷市场上普遍存在着赌债、高利贷、网贷、套路贷等非法债务,对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前些年,网贷行业迅速崛起,从业机构疯狂扩张之后,校园贷、套路贷等的出现也让借款人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又因为这些贷款大部分属于高利贷,所以在借款人逾期后面临的则是无情而暴力的催收。如今,10万亿P2P网贷彻底清零之后更留下数千亿坏账尚未回收。

而催收行业的监管也在持续收紧。去年催收巨头湖南永雄递交了招股书欲赴美上市让目光再度聚焦在催收行业上,此后关于上市进展没了音讯。催收巨头的上市之路一直艰辛无比,业内也将最终原因都归结为监管问题。

从去年9月广东银行同业公会称将针对信用卡催收纠纷大幅上升的现象,制定《广东银行业金融机构委托催收自律公约》,对催收外呼时间和频率进行严控,一天最多催收5次,还不得骚扰第三人;同年11月,上海银保监局再次提出,催收机构不得直接或变相采用以欠款回收金额作为单一指标的考核方式,应将合规作业、信息安全管控、投诉管理等纳入综合考核范围;今年2月底,深圳有多家催收公司正遭遇警方突击,涉事外包公司数量达20家,甚至众多催收公司集体惨遭团灭。

另外加速暴力催收行业整治脚步的还有去年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的调整。最高法发布新修订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以央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每月20日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4倍为标准确定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

如果按照发布当日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3.85%的4倍计算,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调整为15.4%,相较于过去的24%和36%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利率保护上限过高不仅达不到保护借款人的目的,且存在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所以关于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一直是社会各界讨论民间借贷问题的焦点。

“越是非法的债务,越容易出现暴力催收的情况。”一位行业资深分析人士表示,“在目前的利率标准下,绝大多数网贷都是高利贷,那么在催收的时候又采用违法的方式,暴力催收,完全可以以暴力催收追究刑事责任。”

智能催收助力实现高效合规

在万亿市场规模下,催收行业的竞争进一步加剧。银行债务方面,截至2020年12月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3.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816亿元;不良贷款率1.92%,较年初下降0.06个百分点。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也在明显加大,去年银行业共处置不良资产3.02万亿元,同比增31.3%。

而在金融监管逐渐收紧背景下,合规变得尤为重要。催收对于金融机构和公司来说,意味着不良资产回收的最后一道关卡,也成为风控的关键所在,但在合规中仍面临着平衡债务人和债权人的关系,约束催收行为同时合法有效的收回不良资产等问题。

受访的一家催收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合规的催收一般先是短信提醒,随后是电话催收、函件催收、上门催收以及法律催收等。“因为催收环节中涉及到在法律框架下进行信息搜集以及对债务人的合法权益保护。所以要想在整个债务催收行业阳光化和法制化,还需要各方共同推动。”

“去年以来,市面上基本都是逾期M6+到两年,三年甚至接近十年的坏账,能接到前端的甲方公司也几乎寥寥无几。”该催收公司工作人员进一步表示,行业也越发趋于三大特征,分别是催收业务的急剧减少,源头无水;大量的催收公司利润缩水导致越来越多优秀的催收人员转行,企业更是采取了招聘廉价劳动力的方式;政策管控愈加严苛,例如银行项目基本正常催收,但必须使用固定电话拨打,而且电脑不联外网和不准查找债务人的相关信息等。

诚然,在资产端和资金端紧盯不良率的情况下,银行、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科技企业不得不另辟蹊径,在监管框架中寻找一种标准化的催收方式,来平衡合规与催回效率之间的关系。

这其中,借助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目前消费金融机构大多在催收环节开启智能化模式,通过催收机器人、智能催收系统替代人工催收,催收行业也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加持下,机构也越来越被所看好智能催收。

在合规催收的要求下,智能催收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上述行业资深分析人士表示,相比传统催收,智能催收具备明显优势,虽然目前智能催收还无法完全取代传统催收,但人工智能深入发展之后,智能催收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扩充。

“要及时关注高新技术催收手段的发展,更好地平衡获取债务人信息和保护公民隐私两者关系。”该分析人士进一步指出,“比如目前有的公司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智能催收,依靠大数据建立催收模型、使用人工智能语音机器人发送语音传呼和批量短信等。相比之下,引入智能机器人后,无论是从成本还是管理方面,都更加规范高效。”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