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仲琦 冯樱子 北京报道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碳达峰、碳中和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绿色金融等有关碳减排的话题,成为了代表、委员们以及金融机构讨论的热点。
2020年9月22日,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因此,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这既体现了中国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也为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绿色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战略部署,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金融机构需大力推进绿色金融建设。为此,《华夏时报》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天府银行行长黄毅,他表示,就地方金融机构而言,可结合地方经济特色,为地方绿色产业注入“血液”,通过金融推动能源转型及节能减排,促进地方绿色经济蓬勃发展。
为区域绿色金融定向服务
《华夏时报》:作为西部首家签署《负责任银行原则》的银行,四川天府银行如何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不断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
黄毅:作为西部首家签署《负责任银行原则》的银行,外部建设方面,我们下一步将依托联合国PRB为我行绿色金融提供的框架性指导和服务,借鉴国际国内先进做法和经验,探索绿色金融、碳金融行业前沿领域,搭建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金融服务体系,不断丰富绿色金融的内涵和外延,立足本土,开放思维,加大金融服务广度、深度和力度。自身建设方面,我们将结合政策导向,通过制度先行、产品创新、流程改造、窗口示范的方式,结合中小绿色企业需求,丰富绿色信贷产品,聚焦地方重点特色领域,支持新能源、乡村振兴、资源循环利用等绿色项目,加快开放平台合作,研发线上绿色金融产品包,为企业提供“融资+融智”服务。通过建立地方特色绿色支行,打造集绿色金融和绿色生活于一体的全功能特色机构,为区域绿色金融定向服务。
《华夏时报》:如何通过建立健全绿色信贷顶层设计,来推动绿色金融健康持续发展?在绿色信贷投放力度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黄毅:在绿色金融顶层设计方面,一是将绿色金融发展战略纳入董事会议案,董事会负责审批我行信贷目标和信贷报告,监督、评估我行绿色发展执行情况;二是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对本行风险管理进行全面监督;三是由总行行领导牵头成立专项绿色金融工作项目组,各个职能部门配合,并由高级管理层设定实施绿色信贷中长期战略目标,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支持,提升自身的环境和社会表现;四是颁布了系列制度办法,例如“绿色信贷指引”“法人客户四色分类”等,信贷资源优先向绿色项目倾斜;五是将绿色金融实施的量化目标纳入绩效考核方案。
工作措施方面,2019年制定绿色金融发展规划以来,通过制度建设、产品创新、系统改造、搭建绿色金融综合产品体系,初步完成一阶段流程及模型建设工作。一是实现绿色信贷自动认定及系统评分,将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因素纳入评分体系;二是创新设计绿色金融服务“产品包”,主要是汽车事业部的新能源汽车、矿业事业部的废弃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事业部的乡村振兴类贷款;三是搭建了数字化绿色金融风控系统;四是挂牌了绿色金融支行,成为地方绿色金融示范性宣传窗口;五是申报发行了20亿元绿色金融债,已报送省银保监审批。
成效方面,今年2月成功加入联合国负责任银行原则,极大提升了银行品牌形象,增强我行在成渝经济区示范金融机构的综合影响力;其次,完成首阶段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建设,绿色信贷规模稳步提升;再次,与地方政府、监管部门、联合环境交易机构等部门联动工作成效显著,绿色金融场景搭建初步落地;四是地方生态效益凸显,例如支持地方龙头企业天兆猪业、绿科禽业等绿色循环养殖项目,保护了地方绿色生态。
《华夏时报》:展望未来,天府银行在绿色金融的发展道路上,如何继续支持当地绿色产业转型和生态环境建设,助推当地经济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有什么样的愿景?
黄毅:未来,四川天府银行将在绿色金融领域不断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加快建设绿色金融体系,打造绿色特色支行,全面打造绿色驱动窗口,争创四川地区绿色标杆银行,持续为天府伙伴提供低碳、高效的特色化和专业化服务。我们也相信,通过金融的努力,我们距离“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就越来越近,我们也相信,通过金融的力量,能更好建设“低碳城市”、“无废城市”和“智慧城市”,我们也希望结合四川天府银行绿色金融发展,探析绿色金融推动成渝经济圈建设可行性,能对其他也想要发展绿色金融的中小城市商业银行探索实践绿色金融具有借鉴意义。
科技助力普惠金融
《华夏时报》:在降低企业信贷成本方面,银行应该如何去做?
黄毅:2020年以来,为落实中央“六稳六保”的各项方针政策,大力帮扶企业抗疫共渡难关。全行贷款平均利率较年初下降0.41个百分点,减免企业各类利费达7.8亿元,占银行总收入的7%。全年新增“两增两控”业务29.69亿元,余额达到235亿元。通过各项举措,我行支持企业的复工复产率由2月末的45.74%提升到12月末的99.45%,保障了客户正常的经营。
《华夏时报》:请问贵行在过去一年服务实体经济、普惠金融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
黄毅:我们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居民”的市场定位,坚守“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方向,在专业特色、便捷服务、科技高效等方面深耕和拓展,为中小企业、广大民众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2020我行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较年初增长14.46%,小微贷款综合融资成本比上年平均水平降低0.39%,向实体经济让利约3.8亿元。
一是精准纾困中小微企业,为市场主体提供复工复产所需的金融支持。快速响应战“疫”所需,通过降息续贷、灵活展期、调整分期还款计划等“硬核”措施精准施策,保证对中小企业不抽贷、不断贷,支持复工复产;疫情期间被省财政厅纳入首批支持疫情采购项目合作银行,针对医院供应商、口罩生产厂家对抗疫物资的紧急采购需要,通过“政采贷”产品支持其及时完成采购。
二是将政策鼓励的行业和区域作为服务主阵地,为实体经济投放更多信贷资源。响应政策导向,全面支持“5+1”现代产业和疫情防控相关企业,将信贷资源投向地方经济大力发展的行业,例如“新基建”相关行业、现代服务业、医药医疗、批发零售、文旅、教育等;发挥在四川省内“点多面广”的优势,对三、四线城市和县域象征的信贷投放不低于全行信贷规模的30%。
三是积极推进银政合作、风险分担,助力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我行积极探索针对有“核心技术”“轻资产”特征的创新型科技小微企业的融资解决方案,通过绑定“高新小微企业+高级知识人才+优质上游订单”作为核心风控逻辑,结合风险补偿机制进行风险分担,研发小微企业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小微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小微科创贷三款专属产品,成为唯一入围四川省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合作、首批入驻四川省科技协会搭建的“天府科技云”平台的城商行,完成了四川全省范围内科创贷平台搭建,积极扶持科技创新类小微企业发展。
四是依托金融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普惠金融非接触式金融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我行突破线下场景,整合在线实时视频、人脸认证、电子签名等技术手段,打造互联网视频运营系统,成为西南地区首家实现远程视频服务的城商行;依托“天府手机银行”及云金融平台,打造了“熊猫支小贷”“天府惠家贷”“熊猫银税通”等普惠授信业务的标准化产品体系;加快对接政府数据和线上办事平台,实现成都、南充、贵阳的不动产中心系统对接,实现线上办理抵押登记;积极参与“银税互动”,率先成为四川省首家与四川税务数据直连的城市商业银行,不仅丰富小微企业的大数据风控维度,提升线上化业务办理能力,延伸普惠金融服务半径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路。
《华夏时报》:今年银行将如何加强自身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进一步做好普惠金融工作以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
黄毅:一是依托垂直行业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提升获客效率,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积极依托深入小微企业终端的垂直产业平台,嵌入标准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小微企业信用贷款,配合小微企业货物采购、销售等经营周期的互联网平台运营活动,支持随借随还,批量转化场景客户为交易客户,提升获客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和付息成本。
二是大力发展特色业务。我行在坚守服务中小微市场定位的同事,聚焦家庭特色银行、健康特色银行、科技特色银行、黄金及贸易特色银行业务,通过搭建与中小微企业共建共赢的平台,聚焦聚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升级针对中小企业的专业化服务能力。
三是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小微授信业务风控体系升级。围绕“数据”、“平台”、“团队”建设方针,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建成大数据建模实验室,实现异源异构数据抽取整合,结合数据挖掘与建模平台实现风控模型敏捷开发;组建培养数字化领域人才团队,涵盖大数据风险控制、大数据精准营销领域等,高效推进小微授信业务发展。
《华夏时报》:目前面临哪些困难?有何政策呼吁?
黄毅:中小银行主要服务对象为中小微客户,银企信息不对称性问题依然存在。我认为可以构建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推动产业数字化健康发展。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由央行牵头整合工商、税务、社会保障、公安、法院、电信、交通、市场监管、海关、水电缴费等公共数据信息,建设全国统一的小微企业信息服务平台,打破信息孤岛,为银行依托实际的业务场景对企业往来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进行分析及验证提供服务窗口,以便追踪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变化,降低数据成本,提升中小银行通过大数据手段服务产业和中小微企业的质效。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