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单美琪 孟俊莲 北京报道
就在刚刚过去的一周,信用债迎来了第一波到期高峰,约有2977.79亿元信用债到期。而此前相关研究机构称,3月和4月是本年非金融企业信用债的到期高峰期,总规模约2万亿,约占全年待偿还规模的25%,可见今年债市的压力会比较大。“待偿还债务主要是2016、2018和2020年的新增债券,即当前正在为以往的扩张而买单。”有行业分析人士强调。
另外,不时传来的信用债推迟或发行失败的消息也引起行业的关注。据统计,今年以来已有905只信用债推迟或发行失败,涉及金额3445.7亿元,这个数字远高于去年同期。
对此,业内资深分析人士则表示,受此前永煤事件的影响,投资者对风险资产的配置需求减少,除了一级市场走弱之外,也体现在推迟和取消发行的债券的增多,以及低评级主体和民营主体发债规模大幅下降。
正逢债偿压力高峰期
近日,一份来自某评级机构的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3月和4月是本年非金融企业信用债的到期高峰期,总规模约2万亿,约占全年待偿还规模的25%。
具体来看,3月信用债到期规模为1.09万亿元,同时还有0.24万亿元进入回售期;4月信用债到期规模达0.91万亿元,回售规模为0.23万亿元。由此可见包括到期以及回售在内,3月和4月均显著超过全年其他月份水平,达到全年的月度最高峰和次高峰。
“尤其注意到的是,待偿还债务主要是2016、2018和2020年的新增债券,即当前正在为以往的扩张而买单。”上述行业分析人士进一步指出,“净融资方面,信用债待偿还规模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出现增长,受信用风险事件和货币政策回归稳健的影响,去年下半年来信用债发行规模下降,净融资规模有所回落,2021年债券发行人的再融资压力将持续。”
而就在刚刚过去的一周,信用债已迎来了第一波到期高峰,约有2977.79亿元信用债到期,主要包括1990.28亿元AAA级债券到期和627.11亿元AA+债券到期等。从数据来看,目前信用债到期量比较大,企业同样也面临着较大的偿付压力以及再融资能力考验加剧。但由于债券一级市场较为稳定,融资环境还算顺畅。
今年,我国债券市场主要信用债总偿还量或超过12万亿元 ,较比去年约11万亿元有所增加,偿债压力增大,预计今年信用风险事件仍会持续发生。就近期债券市场违约情况来看,1月至2月债券市场信用风险事件共53次,涉及19家发行人。
其中,首次违约的债券39只,涉及15家发行人,其中4家主体为首次违约,分别是广东太安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海航航空集团有限公司、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
上述行业分析人士还预计称,虽然今年信用风险事件仍会持续发生,但整体可控。“今年国内经济持续复苏,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国内经济的不利影响以及经济结构调整仍在持续,加之超常规政策将陆续退出,宏观经济政策逐步回归常态化,企业融资环境或有所收紧,部分高杠杆、慢周转、低资质企业出现信用风险的概率仍然较大。”
为什么信用债难发了?
3月18日,哈尔滨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公告称,鉴于近期市场波动较大,取消发行“21哈尔滨投CP001”;同样鉴于近期市场波动较大,凯盛科技集团随后一日也公告表示取消发行“GC凯盛01”……Wind数据统计,今年以来已有905只信用债推迟或发行失败,涉及金额3445.7亿元,而去年同期只有631只,金额为2491.2亿元,数量及规模分别上涨43.4%和38.3%。
虽然3月发行量同比去年有所减少,但环比上月回暖。据统计,2月信用债发行量仅5459亿元,而环比下降6611亿元。一位债券承销从业人员表示,“由于今年债市仍暗流涌动,而一些低等级的债券甚至无人问津,一方面机构对于拿券的热情度不高,另外还要面临发行融资成本高企的压力。”
去年10月永煤违约事件发生后,随即引发了投资者对地方国企逃废债的担忧,监管也接连出手重罚相关责任方以及进一步完善相关市场规则。而在华晨集团和永煤控股违约风波过后,类似可能对市场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也有所减少,同时市场参与主体的信息披露职责也逐步压实。
但上述事件影响仍在,市场偏好仍然较低,企业再融资压力依然很大。例如,冀中能源和山西省煤炭企业待的再融资难度已明显提升。其中,冀中能源与持有人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山西省政府站台省属企业,但面对即将到期大规模债券,尚未披露资金落实情况。
中山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李湛指出,债券违约的集中爆发会导致投资者对风险资产的配置需求减少,体现在债券市场主要为一级市场走弱,推迟和取消发行的债券增多,低评级主体和民营主体发债规模大幅下降。
但另有业内人士认为,“永煤事件”对信用债整体融资的冲击在逐渐减弱以及信用债一级市场融资环境正在有所改善,其认为这一点从最新公布的社会融资规模数据中可以看出,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末,企业债净融资达到1306亿元。
另一方面,李湛指出,债券违约的集中爆发推高了投资者对风险补偿的要求,体现在债券市场则是信用债的发行利率相较于利率债走高,低评级主体和民营主体的发债成本显著上升。
“可以看到的是,一季度信用债大量到期,因为发行的高等级债券相对于中低评级的多,也无形当中加大了发行人的偿还压力,所以未来发行人为了兑付只能想办法再发债。”上述债券承销从业人员对记者说。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一系列的债市“拆弹”之后,今年以来市场环境也发生了较大改变。2月26日,证监会修订发布《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要求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压实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承销机构、证券服务机构的相关责任,严禁逃废债等损害债权持有人权益的行为,并根据监管实践增加了限制结构化发债的有关条款。
去年年末,银行间交易商协会也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业务规范有关事项的通知》 提及严禁发行人“自融”,强化市场行为规范。进一步强调禁止发行人直接或间接认购自己发行的债券,打击“结构化发行”违规行为。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