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敏 北京报道
今年初,摩根士丹利发布了一份关于未来10年中国大消费市场展望的报告,名为《消费2030:“服务”至上》。报告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消费市场规模将在下一个十年中翻倍,达到12.7万亿美元,比2017年预测的9.7万亿美元高出30%。这也意味着下一个十年里,中国的消费市场规模将保持年化7.9%的增长率,成为全球消费市场规模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同时,报告认为,未来十年,中国的消费格局将发生巨大变革,而这场变革的主要驱动力为收入、人口特性、技术、政策和文化五个因素,其带来的结果是,服务性消费占比将会提升,其为GDP创造的价值将超过商品。
据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30年,平均每个中国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6000美元翻倍增长,达到12000美元。同时,到2030年,中国35-44岁的人口将增加13%,55岁以上的人口将增加36%,这两个年龄段的人群,构成人口基础最大的群体。同时20-34岁的人口将减少21%,45-54岁的人口数也将减少21% 。
由于人口代际的变化,主力的消费人群将从年轻人个人式的消费,慢慢转移到家庭及养老相关消费,这样的大背景趋势下,摩根史丹利认为,未来十年,保险行业的市场规模将是现在的4倍以上,达到2.5万亿美元,也就是15万亿到17.5万亿人民币之间。其中,健康险的增速将保持年化15%的增长率,并在2030年达到4490亿美元,也就是2.7万亿到3.1万亿人民币之间。而寿险和健康险的渗透率,也将从目前的3%和0.7%,在2030年增加到7.4%和1.7%。
这一数据与国常会描绘的健康险的未来图景大致相同,去年初,国常会发布的《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中提到,力争到2025年,健康险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顶层设想中,我国商业健康险应当与社会医保密切结合。不过,健康险作为独立险种覆盖率仍然不足,保险支出占卫生费用支出比例较低,尚未成为公共医疗保障体系的有力补充。具体而言,国内社会医保定位"低水平广覆盖",按地市统筹管理,统筹层次低,保障范围有限,保障水平低,当前,我国医疗支出中,社保占比为61%,商业保险占比11%,个人支出占比高达28%。而WHO研究表明,国家医疗支出中个人支出控制在15-20%,才能避免"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
毫无疑问,定位基本医疗的社保不可能完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作为社保补充的商业健康险,需求和发展空间理应最大。这也被认为是提高商业健康险普及度,发展健康险的重要依据。
当前,我国政府和社会医疗保险占医疗健康费用的61%,个人支出占28%,剩下的11%是商业医疗保险。
摩根士丹利在报告中提出,我国计划在2030年将医疗费用个人支出比例降低到25%,但同时面临着GDP增长的乏力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因此商业医疗保险将承担更加重要的作用,预计2030年将兑付社会医疗总支出的20%。
实际上,去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就确立未来10年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发展目标,“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文件2次提到发展补充医疗保险,3次提到发展商业健康险,可见其重视程度,以美日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商业保险将成为国家整个医疗保障体系中仅次于社保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必由之路,这个进程在政策推动下将进入快车道。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 Euromonitor 的数据,中国目前有600万的高净值人群,以及5300万的富裕人群,过去五年的健康险需求主要来自于这两个群体,而到2030年,50%的人口将会成为中产(年收入大于1万美金),若按健康险能有50%的中产人口渗透率算,那么意味着将拥有2.2万亿的市场规模。
这意味着,未来10年的健康险增长需要“破圈”主攻中产人群,一方面需要推出创新的产品,也就是更多价格可承受的普通健康险而不是昂贵的长期大病医保。另一方面,需要借助渠道商的力量多开拓在线等成本低的渠道。
的确,根据《城市新中产保险消费生态报告》显示,近十年来,在各年龄段群体的每年新增保单的比例中,80、90后的保险购买占比越来越高,2019年,80、90后新增保单已占48.9%。从初次购险人群的性别和年龄段分布来看,80后已经接近70后,而考虑到目前70后比80后的财富积累时间更久、财富更多这一事实,80后在未来十年内的购险表现很有可能超越70后。同时,80、90后正是投保关系转变的关键年龄段,随着年龄增大、其投保关系从主要为本人转变为兼顾自身和家人,这也是80、90后城市新中产应对不确定的未来的手段之一。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