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敏 北京报道
“保险在服务脱贫攻坚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保险业具有经济补偿、信用征信、资金融通等功能。保险本质是互帮互助,与扶贫济困,和养老、健康、扶贫有天然内在关系。相当于为扶贫工作设置了稳定器。”4月28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会长邢炜在第十三届健康中国论坛健康保险平行论坛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保险频道上线仪式上说道。
在邢炜看来,保险业参与脱贫攻坚,至少具有三个方面的独特优势。一是精确性,通过充分运用保险机制的精准性,可以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扶贫保险产品和多层次的保险服务,提高了扶贫工作的精准度和科学性。二是高效性。保险业通过事前的风险预防,事中的风险控制,事后的理赔服务等功能,可以扩大保险的覆盖面,为贫困户提供全方位的风险保障。同时,扶贫保险产品可以放大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扶贫开发资源的优化配制。三是普惠性,保险扶贫产品价格低廉,具有期限长、成本低的优势,通过保险引入扶贫的金融链条,可以帮助扶贫地区从输血式发展到造血式转变,推动扶贫地区产业发展、经济转型升级。
邢炜表示,十三五期间,保险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保险机制作用,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积极承办基本医保,在助力脱贫攻坚防止因病返贫、因病致贫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具体来说,首先,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为广大人民提供多层次的健康保障服务,积极开发适合不同需求的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及时调整发布新的重大疾病定义和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推出惠民保等产品,针对特定人群的特药险等产品。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商业健康保险得到较快发展,保费规模从2014年1580多亿元增加到去年的8173亿元,年均增长31.4%,成为中国商业保险发展的增长点。健康险业务赔付从763亿元增长到2000多亿元,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从占比1.88%上升到3.6%以上。
其次,经办大病保险和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大病保险覆盖人口从2015年9.2亿人上升到去年11.3亿人,累计赔付超过3000万人次,参保提升10到15个百分点。全国有14家保险公司参与了全国15个省,覆盖35个城市的长期护理保险项目,覆盖人群超过5000万。
同时,探索开发扶贫保险项目,也提升了社会救助水平,在大病医疗基础上,地方政府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医疗救助补充保险等扶贫项目,为城乡的困难人群建立了基本医保加大病医保加医疗救助补充保险的救助体系,有效降低了困难群众的支付费用。
值得一提的是,邢炜指出,应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重要位置,十四五时期保险业应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总结经验和做法,加快保险业结构性改革,继续发挥保险保障优势,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具体而言,一是要大力发展普惠保险,提升弱势群体的保障水平,二是要深度参与第三梯队建设,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护,三是要延伸健康管理服务,丰富健康扶贫的内涵。
邢炜认为,十四五时期,保险业将延伸保险服务的链条,为城乡群众提供健康教育等健康管理服务,实现健康保险加健康管理的一体化服务,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从源头上减少因病致贫返贫的情况发生。
另外,保险业还将发挥保险资金的融通功能,助力巩固脱贫成果,扩大保险资金在乡村振兴中的投入,加大困难地区的投放,增强造血功能,推动困难地区产业的转型升级,鼓励和支持保险集团通过机构布局和业务协同积极参与地方健康、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和运营,实现资产端和负债端的联动,在后脱贫时代为客户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
邢炜表示,下一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将坚决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精神,贯彻落实银保监会党委各项要求,开展工作,一是着力打造养老平台,二是围绕行业参与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加强长期护理险养老服务养老金投入等领域的研究,三是稳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服务和标准制定,探索完善行业养老金的投资体系,四是完成健康管理等团体标准服务。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