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德清公益基金会发起人李克梅
隋福毅/文
合唱,究竟是大众艺术还是小众艺术?
就湖南安仁县的中小学而言,答案是前者。这座地处湘东罗霄山脉地区的小县城,全县近50所中小学均拥有自己的合唱团,并多次参加国内合唱展演,取得优异成绩。谁曾想,在八年之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模样。
2013年,当时还是德清基金负责人的李克梅推动安仁县举办了第一届“德清杯“合唱展演,将合唱的种子撒播在了这片土地。在连续举办三届之后,安仁县教育基金会接过接力棒,联合县教育局一道举办“安仁县永乐江之声中小学合唱展演”,合唱已然成为安仁县一张教育名片。
提起这段过往,李克梅印象深刻。自2004年与她的先生三一集团总裁唐修国设立德清基金以来,李克梅已专职从事公益事业近十七个年头。从最开始资助贫困学生做简单公益开始,德清基金在2016年转型成为北京德清公益基金会。
在李克梅心中,做公益需要不断学习摸索,需要自己推着自己往前走。在多年的实践观察和思索之后,李克梅关注到乡村美育教育存在不足。于是,2014年,她主动前往中国公益研究院EMP学习,并将自己在生活中的许多观察融入到项目设计和活动安排中。2015年,德清基金会开始聚焦于“快乐合唱3+1——乡村中小学合唱艺术推广“公益项目。
截至2021年4月,“快乐合唱3+1”项目在湖南省和湖北省共18个项目县实施,培训了5305人次音乐教师,举办了5场“快乐合唱3+1”公益音乐会,惠及737752名中小学生。目前,已成立学生合唱团和教师合唱团516支,其中有136支合唱团长期坚持日常训练,24支合唱团已登上过“快乐合唱3+1公益音乐会”、中国童声合唱节、中国国际合唱节等省级、国家级大舞台。
这些成果的取得,来之不易。
李克梅仍记得,项目初期,在一个项目县开展的校长座谈会上,有几位校长表示自己学校没有场地、没有资金,也没有音乐老师,场面一度陷入沉默;但同时,李克梅也被另一位校长的一番话感动:“其实就算你们不来,我们也应该做好音乐教育。”
为了减少各学校在推广合唱时的负担,德清基金会将相关服务尽量做到“面面俱到”,例如,在面向教师培训的“合唱训练营”活动,为了不让教师们过于疲累,德清基金会依托三一集团将会务工作做到足够细致;为了解答老师在实地教学过程的疑惑,德清基金会开展“音乐背包客”活动,组织专家和专家志愿者前往乡村实地指导,并在线上微信群开展在线辅导,保证教师遇到任何问题可以及时得到解决……
用心付出,总会得到回报。今年,正值建党一百周年,“快乐合唱3+1”项目升级为“米多多乡村童声合唱周”,用乡村童声为党献礼。德清基金会以合唱推动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普及与发展的想法逐渐开花结果。
访谈实录:
用童声照亮童心
《华夏时报》:为什么要做“快乐合唱3+1”这个公益项目?
李克梅:在2004年德清基金成立的时候,我们选择了回报家乡和回报母校的概念,主要在我先生唐修国的老家湖南安仁和我的家乡黄冈开展助学活动,包括资助贫困学生、奖励老师、夏令营、百课大赛、安仁幼教等多个项目。2014年,我参加了中国公益研究院EMP的学习,准备更系统更专业地做公益。在学习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探索特色化、差异化的公益项目。加上多年的公益实践和积累,我深刻意识到乡村地区在推行美育教育和音乐教育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而合唱活动可以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们的集体参与,“快乐合唱3+1”的项目于是逐渐成型。
《华夏时报》:您之前一直说想做“润物细无声”的公益项目,那“快乐合唱3+1”项目符合您理解的“润物细无声”吗?
李克梅:“润物细无声”是关注孩子内心的滋养,希望通过音乐教育和合唱教育给孩子们带来内在改变,培养他们感知幸福的能力。在服务乡村儿童的这些年里,我发现内心孤独是他们很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与之伴随的表达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情感丰富程度等方面都会受到相应影响。合唱是一种声音的艺术,一种表达方式,也是需要团队配合以达到协调的一门艺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需要学会倾听,更需要注意力集中,这也能激发孩子们对美的欣赏和感知力。此外,合唱表演时,每一个孩子都要激活自己所有的细胞,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这对于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大帮助。
《华夏时报》:在项目设计上,“快乐合唱3+1”如何保证项目的执行效果?
李克梅:“快乐合唱3+1”有两组内容需要平衡,一是合唱推广和普及音乐教育,二是整体培训和个案聚焦,我们在这两个方面都做了思考和探索。
在合唱艺术推广方面,我们采用了“3+N”年的项目模式。第一年,我们先组织班级齐唱,组织班级合唱展演,在学校构筑起良好的音乐氛围,并初步建立起校合唱团;第二年,在各中心学校成立校合唱团之后,我们组织片区合唱展演;第三年,在展演的基础上,我们继续升级,基本打造成县级音乐会,合唱水平会得到很大提升,合唱的美也会逐渐显现出来;从第四年开始,我们就可以产生合唱水平相对高一些的“米多多合唱团”,外出参加国家级大舞台的展演。
除了组织合唱,学校的音乐教育是我们的初心,不能忽略。为此,除了对老师进行合唱方面的培训,我们还会关注到“如何上好音乐课”这个话题,将国内外优秀的音乐教学法引入乡村学校,真正把音乐教育落实下去。
集中培训解决的是共性问题,对于各学校面临的个性问题,我们还组织了音乐下乡行和音乐背包客的活动,邀请专家和专业志愿者前往项目合作学校进行针对性的基础培训和指导。
将社会资源下沉至乡村
《华夏时报》:据了解,“快乐合唱3+1”项目有许多合作方,咱们是如何链接这些社会资源的?
李克梅:我一直认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引导社会资源流动到社会相对薄弱地带,而公益组织需要有这样的能力和使命担当。
推广合唱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要用系统的方法,光靠我们一个基金会的力量肯定不够。在湖南,我们首先是找到湖南省教育基金会,并最终得到他们的支持,这为我们在乡村学校推广项目排除了很多障碍。其次,合唱和音乐教育这两件事情都有专业要求,我们需要得到专业支持。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并没有专家资源,完全是靠自己在网上查找信息并辗转联系到他们,六年下来,已经有60余名专家加入我们的公益队伍。一定程度上讲,我们的项目实现了合唱界、教育界和公益界的融合。其实,在跟合唱界和教育界的老师们合作时,我们发现他们很乐于参与公益事业,只不过之前没有合适的机会加入。很多时候,公益圈外的资源需要公益组织主动去联动。
《华夏时报》:德清基金会由您和您先生三一集团总裁唐修国共同发起成立。三一集团对于德清基金会的成立与运营产生了哪些影响?
李克梅:德清基金会的资金来源于我先生的个人收入,而他的收入来自于三一集团,这是最直观的影响。另外,在资源支持方面,我们的培训活动需要三一集团场地、食宿以及交通运输等多方面的保障,这也在心理上给了我很大的底气,面对难题的时候我更敢于去尝试。再者,三一集团的企业经验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启发,比如基金会品牌建设和我们“用童声照亮童心”的slogan一定程度上是三一集团“品质改变世界”给的灵感。
做公益要有顶层设计
《华夏时报》:早在德清基金会成立之前的2004年,“德清基金”就已经发起。从您个人的工作经验来看,运营专项基金和基金会有哪些不同呢?
李克梅:基金会和专项基金差异很大,要求也高很多。第一,基金会首先要有做公益要有顶层设计,有独立的愿景和使命,有一定的高度和深远度,这是基金会的核心;第二,运营专项基金不要求一定组建工作班子,但基金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需要配备专业的团队;第三,从项目层面来看,基金会需要有系统的、可推动的、可持续的项目模式,要有长远的规划;第四,品牌意识。建设和维护品牌代表基金会想要做好公益的信念。这个过程,你需要用品牌去约束和规范自己,毕竟谁也不想把自己做的品牌给搞砸了。另外,品牌会让基金会有很强的辨识度,有助于基金会的长久发展。
《华夏时报》:除了是德清基金会的发起人,您同时担任基金会秘书长,关于这个职位,您有什么感想?
李克梅:在思想层面,基金会秘书长首先要意识到自己是基金会的领导者,要带领团队完成项目,达成目标,需要有“远见卓识”。此外,责任心不可或缺,要对社会有高度的责任感。在行动层面,需聚焦公共价值并能够有效链接社会资源,众人拾柴火焰高。当然最终,基金会秘书长需要有足够的行动力,不能依靠别人做公益,要发动自己做“探路人”,不断学习,持续思考,敢于创新。
《华夏时报》:您对德清基金会的未来有哪些期待?
李克梅:表面上,我们是在做合唱项目的推广,但我们最终还是希望能够改善乡村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正如我们基金会的愿景——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有质量的音乐教育。为了推动这个愿景的实现,我们希望继续把“米多多乡村童声合唱周”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打造出可借鉴、可迁移的项目模式,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下一步,我们计划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实践开展理论研究,进而助推政策的改变和乡村教育的发展。想要进行到这一步肯定有许多困难,但还是不要失去信心,事情总是要一步步做下去。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