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刘凯 本报记者 翟亚男 北京报道
三十而立,在这30年间,一汽集团与德国大众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2021年5月21日,一汽-大众成立30周年庆典在长春举行。活动现场,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邱现东、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冯思翰共同宣布将5月21日设定为厂庆日。并宣布将推出数个30周年纪念版车型,包括大众品牌、捷达品牌、奥迪品牌的旗下产品均推出30周年纪念版车型。
三十而立 稳步成长
回顾一汽-大众这30年来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汽车工业史的缩影。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大众先与上汽集团联合组建了上海大众,正式进入中国。在合资公司中,中德双方投资的比例各占50%,开创了国内50∶50股比先河,留存在中国记忆中的普桑旅程从此开始。
作为中国汽车企业的老大哥,一汽集团自然也不能落后,急切的寻找世界级企业进行合作。当时,德国大众也想要在中国再寻求一个合作伙伴。因此,双方一拍即合,经过数轮谈判,最终确定了"15万辆轿车合资项目"的可行性,并于1990年11月20日正式签约,成立合资公司一汽-大众。
当时,很多世界级车企并不看好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而大众却是唯一一个愿意投入现金和技术转让的车企。创业初期,一汽-大众的开拓者们面临着缺经验、缺资金、缺设备等难题,但他们依旧没有放弃,坚守初心为中国消费者打造出了高品质的汽车产品。
1991年12月5日,第一台国产捷达A2在一汽-大众轿车厂组装下线,从此,捷达在近26年的时间里,不断在中国市场突破自我,截止停产,捷达累计销售超440万辆。1999年9月6日,第一辆国产高级轿车奥迪A6在一汽-大众总装车间下线,引领了国产车型加长的潮流。2001年8月23日,首辆中级轿车宝来下线。2003年5月9日,高尔夫轿车在公司下线,成为了大众品牌下最为畅销的车型之一。
从最初的一个品牌一款车型,到现在拥有大众、奥迪两大品牌12大系列产品;从年产不足一万辆,到现在年产能超过200万辆;从最早的长春基地,到如今在国内有5大生产基地,900余家集团化供应商、1700余家经销商等合作伙伴。一汽-大众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天地”。据乘联会数据,2021年1-4月,一汽-大众累计销量71.89万辆,同比增长45%,位列中国乘用车市场车企销量冠军。
对此,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徐留平说:"30 年前一汽-大众追随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全力服务于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致力于打造产品领先、技术领先、品质领先的合资合作企业。30 年来,一汽-大众累计销量超过2200万辆,总产值3.5万亿元,上缴税金超过5600亿元,带动产业上下游创造近50万个工作岗位。"
先与时代 布局未来
当前,汽车行业处于新一轮变革的加速拓展期。面对机遇与挑战,中国汽车产业也将在更加开放的市场竞争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对此,一汽-大众董事、党委书记、总经理潘占福表示:“面对新的发展态势和竞争格局,一汽-大众将继续以行业引领者的姿态,积极响应国家‘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 ’的号召,承接双方股东战略,主动拥抱产业变革浪潮。”
事实上,在电气化方面,一汽-大众早有布局,2017年便发布了“2025战略”,将电动化和数字化转型上升至企业发展战略高度。截至目前,一汽-大众的电气化平台MEB和MLB evo投入使用。其中,基于MEB平台打造的首款纯电SUV—ID.4 CROZZ已正式交付,第二款产品ID.6 CROZZ也在不久前开启预订。同时,一汽-大众还与华为、阿里、宁德时代等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开发创新技术解决方案,构建NEV生态系统,为用户提供全新用车体验。
不仅如此,今年1月18日,一汽与奥迪、长春市人民政府还共同签署了协议,宣布奥迪一汽新能源合资项目落户长春。奥迪一汽新能源合资项目规划引入 PPE平台,首个工厂计划投资额超过300亿人民币,首款车型将于2024年在长春投产。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徐留平对一汽-大众的未来同样寄予厚望,他提出:“未来,一汽-大众将始终坚持客户第一;始终坚持品质至上;始终坚持创新引领;始终坚持合作共享,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股东员工和社会,不断谱写事业发展的崭新篇章。”
编辑:于建平 主编:王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