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敏 北京报道
5月29日,由华夏时报社、水皮杂谈共同主办的“2021第四届华夏时报保险科技峰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新科技·新征程”,邀请行业专家共同探讨保险科技数字创新等发展机遇与挑战,为中国保险未来发展变革、战略方向建言献策。
众惠相互保险董事长李静在关于“十四五”时期保险业发展机遇和挑战的对话中表示,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健康险发展势不可挡,积极打造普惠保险、关注关爱特殊行业和群体保障等,对于助力产业创新、社会发展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价值。未来,众惠相互将不断拓展边界,做好“保障+服务”,努力打造健康保险的经营能力。
未来保险业将迎来四大机遇
“十四五”规划纲要绘就了未来五年国内发展蓝图,阐述了新阶段、新格局、新理念,纲要中也多次提及“保险”这个词汇。
李静认为,未来保险行业机遇很多,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健康险发展势不可挡,二是养老险空间广阔,三是推动供给侧改革,四是助力社会发展。
众惠相互作为一家新的普惠型保险机构,在成立初期就定位“小而美、专而精”,致力于满足特定领域、特定人群的特定保障需求。从实践上来看,发挥相互保险服务社会基层治理的机制优势,在成都打造分级诊疗样本项目“华西妇儿联盟家庭医生互助计划”,努力向单病种深耕提供完善的产品和服务,发布“华西妇儿联盟哮喘儿童‘健康之路’计划”,有效整合医疗资源,介入管理医患关系,通过契约安排和管理手段,有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在常见的慢病领域,陆续推出了大量带病投保相关产品,如“肾病、三高、乙肝”等慢病人群可投保的保险产品。
李静也指出,未来保险的发展也会面临很多挑战。首先是必须不断拓宽保险的边界。从传统的风险保障走到“保险+服务”,保险的功能也从重结果的经济补偿走向重过程的管理风险与降低风险,这带来保险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变化;其次是必须打造健康保险的经营能力。保险公司的整体运营体系,从产品到承保、客服、理赔以及销售渠道建设,在健康保险领域都面临很大挑战。传统保险主要的风控手段是精算定价与核保,但对于健康保险来讲,需要构建全新的风控能力,管理式医疗呼之欲出;再是跳出保险看保险。商业健康险是国家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不可能独立发展,必须在国家政策监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格局下来规划健康保险的发展。
做特定人群的保险是众惠的发展战略
对于众惠相互如何打造普惠型相互保险,走好未来的保险发展之路,李静表示:“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做特定人群的保险是众惠的发展战略,是想做、该做与能做的结合点;这不仅仅是情怀问题,更需要理性判断、组织认同与持续坚持。”
具体而言,一是想做。在国外,相互保险是介于社保和商保的中间状态,是国家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有益延伸。2020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有2.6亿人,其中绝大部分还是慢病人群,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历史性难题就是2.6亿人的保障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在过去18个月中有三次提到要解决60岁以上老人的保险问题。
二是该做。众惠相互起步于2017年,中国的保险市场同质化竞争已经很激烈了,但还有很多空白点没被满足,老年人的保险就是最大的空白点。下一步,中国即将迎来更大一波的老人潮,从1963年-1975年,这12年间我国新增了大约3.6亿人口,这是历史所绝无仅有的现象,可以说在整个社会都没有充分准备好的情况下,各种健康养老的需求全来了,而且整体来看有比较强的支付能力,这是非常大的商业机遇。
三是能做。老年人的保险之所以难是因为仅靠保险精算定价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大病防控,用保险术语来说,就是防灾减损。现代科学的进步,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可以做到早防早治,让老年人更健康长寿。
对于保险公司如何深度参与养老产业发展的问题,李静认为,不同的公司会有不同的回答,而众惠相互作为一家刚起步的公司,一家经营短期健康保险的公司,现阶段只是一个小的参与者,会立足于自身的特色和优势逐渐进行推进。“我比较看好的是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这离不开社区医疗机构,离不开基础的健康管理,慢病人群管理服务。从宁波的农村互助,到行业互助组织,到社区家庭医生服务,我感觉逐渐找到相互保险的‘根’与‘道’。”李静说道。
实际上,近几年,众惠相互持续推进了华西妇儿联盟家庭医生互助计划、儿童哮喘“健康之路”计划、肾爱保·爱多多肾病关爱计划、万户健康老年高危人群公益保障计划等;都是立足于社区,以社区为中心,培养家庭医生,为社区的“一老一小”做好健康管理服务。
李静表示:“虽然是在逐步摸索,但我坚信这个方向是对的,我们在逐步提升社区医生的能力,逐步改变社区居民就诊路径,逐步为慢病人群提供安全可及可支付的健康管理及医疗服务,就是在为养老产业做贡献。这也是基层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让社区这一社会的基本细胞更和谐、更健康。”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