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10604184206las8XB5syM.jpg

民间社会组织探路慈善超市发展:市场化、社会化和透明性是解决“水土不服”三大秘诀

陈柯宇 文梅 2021-6-5 09:31:19

位于北京西城区的一家慈善超市,记者透过门缝拍摄

本报记者 陈柯宇 文梅 北京报道

近日,慈善超市大规模关停,引发了公众对慈善超市运营情况的关注。

北京市接受救灾捐赠事务管理中心在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2011年第一家慈善超市开门营业以来,高峰时期,本市共有慈善超市200多家,然而目前只有100多家仍在营业。

到底何为慈善超市?为何经营困难?是否还有生存空间?

为此,《华夏时报》记者近日走访了北京市几家慈善超市,不少都已关停,其中,仍在运营中的慈善超市也已和普通超市并无二致,北京市致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何国科认为,目前在法律上,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并没有对慈善超市定义有明确的规定,由于法律政策的缺乏、规范性文件原则性的规定,导致慈善超市的发展面临很多制度上的障碍。

同时民间社会组织的慈善超市探索也在进行中,努力克服着“水土不服”的困难。“市场化、社会化和透明性”这三者被善淘CEO余诗瑶归结于慈善超市成功融入本土的三大秘诀。

慈善超市落地“水土不服”

据民政部数据显示,我国慈善超市的模式于2003年开启,2004年全国慈善超市数量达到1842个,此后慈善超市发展迅速。2014年全国慈善超市数量达到10174个,随后开始减少,民政部最新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底慈善超市数量仅剩3528个。

针对慈善超市数量骤减的情况,《华夏时报》记者也走访了北京市四家慈善超市,只有一家尚在运营,其他三家早在一年甚至三年前就已关停,记者打电话联系的五家慈善超市也都未取得联系,或是电话拨通无人接听,或是电话无法拨通,甚至有的提示是空号。

在西城区一家尚在运营的慈善超市中,记者从门缝看到,店内捐赠区域已经缩小至不到一个完整的货架,其余部分和普通超市售卖的商品没有任何区别。

该超市一位前员工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运营此店铺的成本很高,店铺租金加员工工资等每月支出达三万元左右,很多同类慈善超市都是由于成本高昂开不下去,至于超市中的捐赠部分,也少有人前来捐赠,但每月收入的2%仍要用于捐赠。

何国科对此提出质疑,如果说慈善超市是公益运作范畴,但其超市的公益功能已经骤缩,并且所卖商品也和市场价格有出入,如果说慈善超市属于商业范畴,却又要按照公益机构的要求运作,那么慈善超市究竟是公益还是商业?

此次走访的另外三家已关停慈善超市附近居民告诉记者,这里的慈善超市尚在运营时,其主要的购买群体是低保户,他们会拿政府补贴的500元购物券去慈善超市购买,并享受9折优惠,但在他们看来,超市里面的物品不仅是二手、定价也偏高,日常附近的居民很少前来购买。

对此,何国科也表示,这是慈善超市在落地时典型的“水土不服”的情况,是这种模式本身的运作逻辑出了问题。

慈善超市作为一种“舶来品”,最早发端于1902年的美国,主要是将接受和处理的市民捐赠旧物再次出售,所得用于为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福利、保障生活。目前,像美国的Goodwill商店、英国的Oxfarm等慈善商店已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最重要方式之一,其所卖的古着也成为了当下年轻人追求复古风格的潮流和趋势。美国的Goodwill分支遍及全美各地,甚至曾一度跃入美国15家顶级折扣零售商行列,其会以为捐赠企业和个人减税的方式鼓励人们捐赠。

然而,慈善超市在国内的落地并不一帆风顺,尽管在2013年民政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创新慈善超市建设的意见》里明确规定,慈善超市是以社会公众自愿无偿捐助为基础、借助超级市场管理和运营模式,为困难群众提供物质帮扶和志愿服务的社会服务机构。但何国科认为:“目前在法律上,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并没有对慈善超市定义有明确的规定。对慈善超市的人员、商品来源和管理虽做出原则性规定,但仍缺乏清晰定义以及相关法律政策发展,民政部的意见中也有很多已经不符合现实要求。由于法律政策的缺乏、规范性文件原则性的规定,导致慈善超市的发展面临很多制度上的障碍。”

民间社会组织探索慈善超市发展

虽然慈善超市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较为坎坷,但民间社会组织也做出了自己的探索。善淘作为中国第一家线上慈善超市成立于2010年12月,在经历了六年多发展后于2017年6月在上海开办了第一家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下慈善超市,目前已有16家线下分支超市,仅2020年一年便获得425万收入。

其运作模式是收集企业和个人捐赠的闲置物品,再以超值的价格在慈善超市出售。然后他们将收入所得用于残障人士再就业、项目资助和公益倡导活动等。

2.jpg

位于上海江宁路街道的善淘慈善超市实体店 受访者供图

在善淘具体落地实施的过程中,也发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余诗瑶向《华夏时报》记者介绍道:“例如国内的公众对于二手物品是较为排斥的,于是我们根据不同的物品类别设定不同的捐赠品接收标准,比如我们要求衣服类捐赠品至少九成新以上,而像图书玩具这些类别则七八成新也能被客户接受。”

慈善超市的物品定价都很便宜,这能让家庭经济条件不佳的居民以实惠的价格买到所需的物品,同时也能让普通的居民以很低的门槛参与公益,因为每一次消费都是做公益。而且善淘还会检测商品在店里的流转时长,通过促销活动灵活调整商品价格,充分通过市场化方式来运营慈善超市。

在2020年,善淘影响49家企业参与公益,捐出闲置库存;同时他们举办200多场公益活动,影响将近2万人次参与。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共建慈善超市,实现公益愿景。

但仅有此仍不够,余诗瑶介绍说,由于国内之前公益圈有较大的“信任危机”出现,公众对于资金使用的透明度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所以善淘会将每一笔捐赠公示在公众号,并于每年年底发布年度透明报告,以“完全透明性”获得公众的信任。

在余诗瑶看来,中国慈善超市的发展仍大有前途。“尽管我们与国外的慈善超市在底蕴文化、运营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国情也不一样,但我们正努力打磨这套在国外有近百年历史的公益模式,使它融入中国的环境中。我们希望借助目前的经验与取得的成效,获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同时带动更多的企业与居民个人参与进来。”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