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10611220354EmDtN2BtJe.jpg

央行穆长春“解密”数字人民币钱包:与第三方支付机构不是竞争关系 | 聚焦陆家嘴论坛

喻莎 胡金华 2021-6-12 08:22:30

本报记者 喻莎 胡金华 上海报道

“数字人民币是钱,是支付工具;钱包是载体,是基础设施。”6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在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上表示,数字人民币和第三方支付是两个维度的事情。数字人民币钱包和其他钱包一样,都是基础设施,是载体,它们之间并不会是竞争的关系。

近年来,数字化转型成为社会普遍共识,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各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步伐,各国都在努力推动经济金融向数字化转型,中国也正在积极拥抱这一趋势,而上海作为金融中心,正在努力抓住这一新机遇,发展数字货币和其他各类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的发展,不仅影响着个人的日常生活和企业的发展,也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息息相关。让科技为金融服务赋能,是打造上海金融科技中心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目前,中外资金融科技公司纷纷在沪成立——汇丰金科在临港新片区成立,成为全国首家外资金融科技公司;建信金科、中银金科等多家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也落户上海,成为推进传统金融数字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同日,上海数字人民币试点“五五欢乐购”活动的红包也完成发放,本次活动有效报名人数近200万人,中签人数35万人。据悉,上海此次共发放35万份红包,每份55元,总计1925万元。目前,上海已在消费、交通、医疗、数字人民币保单、长三角跨区域支付等领域创新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

钱袋子的转型——数字人民币钱包

根据不同的维度划分,数字人民币钱包可以分为不同类型:按照客户身份识别强度分为不同等级的钱包;按照开立主体分为个人钱包和对公钱包;按照载体分为软钱包和硬钱包;按照权限归属分为母钱包和子钱包。

“以上维度的钱包不同的组合,就形成了数字人民币的钱包矩阵体系,在此基础上,我们与指定运营机构共同开发基本支付功能组件,利用智能合约实现时间条件、场景条件、角色条件触发的条件支付功能。比如说,对于单用途预付卡的资金管理功能,避免出现卷款跑路等风险。指定运营机构、其他授权机构可以进一步开发复杂的支付、金融产品,构建钱包生态平台,以满足多场景需求并实现特色功能。”穆长春指出。

谈及最容易让人误会的数字人民币钱包和第三方支付之间的关系,穆长春表示,数字人民币和钱包之间或者说和第三方支付之间是两个维度的事情。数字人民币是钱、是支付工具;钱包是载体、是基础设施。数字人民币钱包和其他钱包一样都是载体。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来说,这方面功能并没有发生变化,依然可以作为数字人民币的载体和基础设施。数字人民币和第三方支付机构之间并不会是竞争的关系。

穆长春还表示,数字人民币是双层运营架构,从一开始就不是人民银行对公众直接提供兑换流通服务,而是由二层指定运营机构提供兑换流通服务,从一开始就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公司、部门共同参与,所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过程。

“铜钱无脚走千家。货币的流通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实现。”穆长春表示,第三方支付机构依然要在这一过程中找到自己的角色,来为数字人民币的兑换和流通做出相应的贡献。

构建全面智能化、现代化的风险管理体系

在数字化时代,科技变革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演进,在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交易方式,更对金融服务模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

为了应对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中国金融业正在积极拥抱科技变革,加速推进以大数据为生产要素、以科技为生产工具、以场景和平台为生产方式的新的金融发展格局。会上,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王江表示,经济金融的数字化转型并没有消除风险,而且风险的展现方式和业态变得更加复杂多变,这对商业银行如何构建全面智能化、现代化的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王江认为,数字化时代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带来的新挑战。从外部来看,风险形态的变化更加快速,数字经济推动金融服务更加全面、深入、便捷,新的风险形态不断出现。从内部来看,风险防控的思维必须进一步完善。

“一是要革新数据应用方式;二是要革新风控技术手段;三是革新风险管理理念。必须完善数字思维、用户思维、场景思维、共享思维和共治思维,提升对数字化时代风险的认知和管控能力,从数字化角度重新理解客户服务和风险防控。”王江表示。

谈及如何加快构建适应数字化转型的现代化风控体系,王江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强化统筹谋划,强化前、中、后台三道防线协同联动,提升资源整合能力;二是强化数据治理,进一步完善数据架构设置、数据资产管理、数据挖掘运用等数据治理手段;三是强化科技支撑,推进金融科技与风险管理的有机融合。

以金融科技助力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数字化转型成为社会普遍共识,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各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步伐,各国都在努力推动经济金融向数字化转型,中国也正在积极拥抱这一趋势,而上海作为金融中心,也正在努力抓住这一新机遇,发展数字货币和其他各类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的发展,不仅影响着个人的日常生活和企业的发展,也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息息相关。让科技为金融服务赋能,是打造上海金融科技中心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

目前,中外资金融科技公司纷纷在沪成立。记者获悉,作为中国建设银行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建信金科也亮相本届陆家嘴论坛。“建信金科一直致力于用金融级的数字化能力实践,提升金融业的风险防范能力。目前,建信金科已与监管机构开展全面合作,在银保监体系以及地方金融监管体系下,形成了面向监管机构以及监管对象的大数据治理与应用平台。”建信金科有关负责人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