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生为当地牧民义诊
本报记者 陈柯宇 文梅 北京报道
“穿过草原和山岗,人们世代在奔忙,为了他们的晴朗,你带来光芒……”这首痛仰乐队演唱的歌曲《为了他们的晴朗》于6月17日发行,动人的旋律勾勒出的是默默在偏远乡村地区为基层卫生工作奉献的人们。
被誉为“牧民健康的守护人”的喀毕拉·吾汗,是吉木乃县乌拉斯特镇卫生院的院长,由于牧业区“路途远、看病难”,她便与转场的牧民一道,迁徙于300公里以外的夏中冬牧场,守护他们的健康,无论冬夏。而每年的转场跋涉,最长的路途要走近1000公里。
2017年,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联合上海复星公益基金会、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等单位,发起“健康暖心乡村医生健康扶贫项目”,此后,像喀毕拉·吾汗这样的乡村医生便在34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驻扎,为改变这片土地的基层医疗卫生水平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们希望能够推动社会对乡村医生群体的关注,通过给他们赋能解决农村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障需求。”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健康暖心乡村医生健康扶贫项目”负责人高航对《华夏时报》记者说道。
据了解,目前,“健康暖心乡村医生健康扶贫项目”由首批试点的34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扩展到72个国家级重点帮扶,包括14个地处“三区三州”的曾经的深度贫困县,累计招募驻点队员158人,惠及22192名村医以及300余万户农村家庭,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了公益的力量。
与牧民一起转场守护健康
千百年来,生活在北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的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沿袭着“四季转场,终年放牧”的传统。3月中旬,积雪从南向北开始消融,牧民赶着牲畜,从冬牧场一直向北游牧;6月向阿勒泰夏牧场转移;8月下旬,山区降雪,牧民将牛羊向山外驱赶,开始从北向南游牧;11月下旬或12月初,再次转回到冬牧场。每年的转场跋涉,最长的路途要走近1000公里。
由于牧民们常年生活在户外,昼夜温差大、饮食单调,让他们更易得心脑血管、肠胃等疾病,牧业区“路途远、看病难”的情况多年来难以改善。但喀毕拉·吾汗的出现改变了牧民的现状。她与牧民一道迁徙,守护他们的健康。
攻读完护理专业,喀毕拉·吾汗在毕业后选择回到吉木乃县工作,是少数北疆医生里的女性医生。她专业能力扎实,又通晓汉语和哈萨克语双语,很快便从众多医生中脱颖而出,被安排到乌拉斯特镇卫生院主持工作。
“卫生院刚成立那会儿,设备和人员紧缺,甚至没有一个可以守坐门诊的合格医生。” 喀毕拉·吾汗对《华夏时报》记者介绍道。为了给卫生院争取资源,她奔走于上级主管部门,手把手带年轻医生,4年里没休息过一天。
鉴于喀毕拉·吾汗出色的工作,在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等单位举办的“暖心乡村医生及暖心乡镇卫生院院长案例征集活动”中,她获得了“2020年暖心乡镇卫生院院长”殊荣。
据了解,项目实施以来,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联合复星基金会已先后派出3位帮扶队员,长期驻点吉木乃县开展健康帮扶工作,队员逐一走访调研村卫生室,组织线上、线下培训,建立乡村医生帮扶档案。2018年10月8日,吉木乃县正式“摘帽”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痛仰和村医骑马来到牧民家探望
公益组织助力改善乡村医疗水平
像喀毕拉·吾汗这样一心耕耘的乡村医生在我国仍大量存在。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村卫生室人员总数为144.6万人。社会各界为了留住乡村医生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高航谈道:“健康暖心乡村医生项目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组织培训、支持乡村医生考证等方式,解决乡村医生进得来、用得上、留得住的问题。”
乡村医生,最初叫做“赤脚医生”,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一般指没有固定编制,经乡村或基层政府批准和指派的有一定医疗知识和能力的医护人员,他们的特点是:亦农亦医,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行医。乡村医生的出现,极大缓解了我国广大农村群众缺医少药、基础健康知识差的问题。
“但他们却面临着收入低、社会认知度不高、医疗水平专业性不强的困境。”高航说。于是,“2017年,为了提高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健康暖心乡村医生健康扶贫项目’落地,瞄准了精准扶贫的薄弱环节——贫困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障需求,围绕守护、赋能与激励村医三大方向,以驻点扶贫的方式,为贫困地区培养并留住合格乡村医生,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
在对乡村医生开展医疗知识、职业技能等培训的同时,其他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例如乡村医生缺少合格的医疗执照、没有行医资格,于是“龙门梦想计划”随之推出,鼓励乡村医生考取执业医师证;随着越来越多的乡村医生考取了执业医师证,行医水平大大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项目又立即跟进,助推民众享有个性化医疗服务……“乡村医生承担着农村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等重要职责,是最贴近亿万农村居民的第一道健康‘守门人’,也是打通健康扶贫‘最后一公里’的重中之重,我们沿着这样的逻辑开展了不同项目,希望能够真正帮助提升乡村医生服务能力。”高航说。
要想真正解决乡村医生服务中的短板问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王培玉曾在采访中表示,“首先,要提升乡村医生的待遇,如果乡村医生的收入得以保障,职业前景更好,自然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去乡村。其次,对乡村医生进行更专业的培训也是重点之一,对现有的乡村医生,要加强培训,只有他们学到了,学会了,回到村里,才可能解决更多的问题,真正提高乡村的卫生服务水平。”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