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卢晓 北京报道
气候变化已经是全球发展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后,7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试点基础上,于今年7月择时启动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下一步还将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
扩大覆盖范围意味着,减碳日益成为制造企业——这些耗能大户们近在眼前的一场大考。而除了以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外,对于这些时刻开足马力、机器轰鸣的制造企业来说,智能与制造相结合也成为他们达成减碳目标的关键解决方案之一。
智能制造助力减碳
“智能化给制造业带来了如虎添翼的效果。”7月8日上午,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发言中这样说道。她认为,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完美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数字化时代。
董明珠当天在发言中称,在制造层面目前格力已经实现了数据驱动的黑灯工厂,最离不开的就是数字化。她表示,黑灯工厂让格力实现了全线覆盖以及无人操作,此外对质量、效率、精度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上万人的工厂,现在只要1000多人”。
不仅仅是在制造环节,董明珠在发言中还称,从物料进厂、成品入库到走向市场,格力在全产业链实现了智能化,格力电器从过去十万人的企业做800亿的产值,到现在2000亿的产值只有8万人。这其中格力的人员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初期研发人员只有800人,现在研发人员16000人。我们有16个研究院,1000多个实验室”。
她当天还提到,目前要进入零碳排放时代,但空调耗电达到全社会用电量的15%。格力还利用九年时间,研发出零碳源技术。同样条件下,零碳源技术的耗电量是传统技术的1/5。
不仅仅是格力,智能制造也是多个家电制造巨头实现自身减碳目标的手段之一。
海尔智家2020年社会责任报告中提到,2020年,其全国互联工厂共落地312个降费技改项目,累计实现降废降本增值1.8亿元。通过实施降废项目,2020年海尔智家的总体单台废弃物产生为0.47kg/台,较2019年同比下降6.74%。2020年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25吨。
美的在2020年社会责任报告中称,截至2020年,美的已经在智能制造系统建设上投入120亿元,并已培育建设了家用广州和微清顺德两家世界灯塔工厂。其中,广州灯塔工厂改善劳动力效率提升28%,单位成本下降14%。2020年,美的的单位产值二氧化碳排放相较2017年降低16.33%。2020年较2019年温室气体排放减少超过68000吨。
事实上,智能制造在制造企业的减碳目标中已经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钢铁制造业是典型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制造业。公开资料显示,我国钢铁工业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阿里今年4月发布的《迈向零碳时代》2021减碳账单报告显示,阿里云协助开发的攀钢“钢铁大脑”,目前每生产1吨钢节省1.28公斤铁,每年可节省1700万元炼钢成本。此外,阿里云还协助垃圾焚烧发电企业瀚蓝环境提升了23%的燃烧稳定性。在快消行业,海尔旗下工业互联网平台卡奥斯与青岛啤酒共建行业工业互联网子平台,并赋能青岛啤酒打造了啤酒饮料行业首个灯塔工厂,带来其订单交付时间降低50%,定制啤酒份额增加了33%。
构建绿色低碳现代产业体系
在制造业纷纷发力减碳背后,历经几十年的飞速发展,低廉的人工和高效的生产让中国一步步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让制造业成为碳排放大户。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来自能源领域的碳排放占全国排放总量的77%;工业领域的碳排放量占14%。制造企业的传统路径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但另一边,制造业对于减碳的刚需一直存在。就在电力行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前,6月25日,包钢股份与岳阳林纸签署碳汇合作协议。根据双方碳汇合作协议,岳阳林纸从自有林地碳汇量开发等三个方面保障提供包钢股份不少于200万吨/年的CCER的自愿减排指标,排放周期不少于25年,即提供总量不少于5000万吨的CCER减排指标。
而国信证券还预计,全国碳交易市场初期年成交额可达约100亿元。随着市场的完善、覆盖范围的增加,2030年全国碳交易市场交易或将达到1000亿以上。在这背后,随着去年9月中国正式向全球明确2030年碳达峰,以及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碳中和”也在2021年年初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市场机制来调控企业的碳排放规模只是外因,制造企业们自身向低碳模式转型,才能让碳排放量的大盘子真正有可能减少。目前多家石油、石化、汽车、钢铁等行业的企业们都已经宣布了减碳时间表。其中,将物联网、云计算、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相结合的智能制造,正通过数字化、网联化以及智能化,让这些耗能大户们的减碳目标逐步成为现实。
中金公司的一份报告显示,在我国致力于碳中和的战略背景下,智能制造的发展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关键,也是我们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重要一步。一方面,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能通过提高良率、降低原材料损耗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可通过全自动化、动态监控等方式提高各生产环节的效率,由此实现降本增效,双重发展。
但不仅仅是单个企业通过智能制造来实现自己的减碳目标。作为制造大国,要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还在于改变我们以往高能耗、高污染、高碳排放的发展模式,尽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
6月1日,工信部组织召开《“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专家论证会,专家组建议对《规划》文稿修改完善后尽快发布实施。公开资料还显示,工信部此前还召开工业低碳行动方案研讨会,围绕构建低碳工业体系、提升工业用能低碳化水平、实施绿色制造工程、研发推广低碳工艺技术、重点行业低碳发展路径等进行了交流讨论。
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十四五”以及更远时期,我国制造企业们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任务。
责任编辑:黄兴利 主编:寒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