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107092216036UfXwa19Rh.jpg

黄埔江畔奏响AI狂想曲: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百万亿,“深度智能”时代加速到来「人工智能上海论剑」

喻莎 胡金华 2021-7-10 07:49:22

本报记者 喻莎 胡金华 上海摄影报道

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1)正在黄浦江畔奏响AI最强音,申城再度引爆新一轮AI热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到203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5.7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4万亿元。“深度智能”时代正将加速到来,人工智能在各大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展。

今年的大会以“智联世界 众智成城”为主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技术进化、前沿突破,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链接万物、连接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赋能百业、赋能世界,深刻改变当下、塑造未来,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

7月9日,《华夏时报》记者在大会现场走访发现,看得见、摸得着的人工智能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体感机器人玩具、仿人服务机器人、全自动驾驶汽车、AI智慧课堂等纷纷亮相本次大会。那么教师是否会被AI取代?AI如何赋能企业转型?记者从“AI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认知智能创科技未来”等分论坛获悉,各方专家齐聚一堂热议“深度智能”热点议题。

认知智能助推企业变革

当前,人工智能已经进入广泛布局深度落地的阶段,以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等为代表的感知智能已经在第三次AI浪潮中快速落地,科技和产业的不断结合,促使新一代AI技术从"能听、会说、能看、能认、有温度"的感知智能,迈向"能理解,会思考,有情感"的认知智能,成为城市数字化浪潮中的关键驱动力。

记者了解到,“认知智能”这一兴起于人工智能第三次浪潮的概念,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智能基础资源、认知技术引擎和产业发展支撑为体系的产业生态,技术专利方面,从2000年到2020年间,全球共申请认知智能领域的专利达到173611篇,其中中国、日本、美国、韩国是专利申请比较多的国家,2020年申请的总量占全球的比重达到了97.2%。

“人工智能发展已经经理了三个阶段,从计算智能走向感知智能,又从感知智能走向了认知智能。在计算智能领域,人工智能的表现已经完胜了人类的世界冠军,例如围棋;在感知智能领域,人工智能的表现已经可以和人类媲美,做到能听、会说、能看、会认;而在认知智能方面,目前我们的研究进展跟人类尚有一定的差距,因为认知智能要求人工智能能理解、会思考、有情感,需要有高的IQ和高的EQ,这对人工智能带来了更大的挑战。”7月9日,在世博展览馆1号会议室举办的“AI智简 | 认知智能创科技未来”主题论坛上,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黄萱菁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图片 2.jpg

认知智能创科技未来论坛现场

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东分院院长张雪丽看来,当前认知智能发展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传统技术路径亟待突破,认知智能与感知智能的技术路径存在差异,在数据资源紧张和行业指示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暂时还无法简单通过进一步扩大数据量和模型规模来实现认知智能;二是标准体系建设有待加速,虽然我国在认知智能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已经具备一定的标准化基础,但是标准化工作的进度远远不及市场发展的速度,还有必要强化标准体系建设,促进认知智能健康发展。

竹间智能创始人兼CEO简仁贤告诉本报记者,人工智能的落地是必然的,人工智能已经在我们眼前,所以它不是泡沫,大家要拥抱人工智能的技术、科技的发展、人类的发展,未来的红利就是在于科技,人类所需要的就是科技,只有科技才能够让人类更进步。

“我们讲认知智能赋能企业转型,就是在数字化变革上面如何用认知技术来帮助企业转型。”简仁贤表示,认知智能可以让一个企业在未来的数字化变革潮流当中加速它的业务发展,如果是现在就开始积极采用认知智能的这些企业,在未来3年甚至于5年之后,它可以得到的业务红利、企业红利、人工智能红利将远远超于那些没有采用认知智能或者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

图片 3.jpg

竹间智能展台

展望未来,张雪丽认为认知智能发展主要有三大趋势:一是认知智能将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进一步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热点;二是进一步与行业知识相结合,注重行业知识图谱和关系挖掘,推动认知智能在行业中更深层次的落地应用;三是自动化、多模态、标准化的特征进一步凸显,主要表现在知识工程流程将加快实现自动化,多模态情绪识别研究也会加快发展,重点领域的标准研制也会加快推进。

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人机协同

AI参与作文辅导、AI智慧运动课堂、人机协作作画、物理仿真实验室……7月9日,记者还在现场看到多项智能教育成果亮相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图片 4.jpg

观众体验5G VR课堂

图片 5.jpg

小朋友在体验VR运动智慧课堂

当越来越多的AI“助教”上岗,面对自主智能系统的发展趋势,在教育层面应当做出怎样的应对?在“AI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教育主题论坛上,多位来自教育领域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重磅嘉宾聚焦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他们表示,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的是人机协同,而非人机对立。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认为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在教育评价上存在知易行难、教育内容上学非所用、教育体系是工厂化模式,产生教育焦虑和教育内卷问题的根源在于工业社会的教育体系已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技术推动,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李永智向大家描述了上海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方向、现有基础、总体思路、主要任务,重点介绍了学校数字基座、学科知识图谱、数据驱动教与学、虚拟仿真实训、大规模智慧学习、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六大重点场景,为推进教育数字转型、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贡献上海经验与智慧。

在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袁振国看来,即便有人工智能,教师仍然是塑造完美教育环境的主力,培养教师了解人工智能并利用智能教育的能力非常重要,要帮助促进教师成为技术的主宰和人机协同的专家。正如AI无法取代老师一样,教育与其他行业的人工智能应用存在本质不同,其核心和对象始终是人,因此,“发展有温度的人工智能”应该成为世界教育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方向。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