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8500万残疾人,他们的生活状况关乎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7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介绍残疾人全面小康成就和“十四五” 残疾人工作主要安排有关情况。
进一步织密民生保障网,兜牢残疾人群体“稳稳的幸福”
“十三五”时期,我国残疾人民生保障制度更加完善。截至2020年底,民政部累计将1076.8万困难残疾人纳入低保范围,将107.5万残疾人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同时,民政部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提升改造工程,并加大临时救助力度,累计救助残疾人和精神障碍患者15.6万多人。
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是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打赢脱贫攻坚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截至2020年底,已有1212.6万多困难残疾人获得生活补贴,1473.8万多重度残疾人获得护理补贴。
为了让“两项补贴”制度更好惠及残疾人群体,近年来,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对相关制度进行了完善和调整。针对补贴标准偏低难以满足残疾人需求的问题,民政部从2019年开始建立了“两项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尽可能使补贴标准及时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当地的财力负担水平相适应;针对补贴申领不方便问题,民政部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资格认定“跨省通办”;针对补贴发放不精准问题,民政部会商有关部门开展动态核查,确保应享尽享、应退尽退。
“新征程上,残疾人仍然是我们格外关心、格外照顾的特殊群体。‘十四五’期间,我们各级民政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及时足额发放这些补贴,并加强监管,进一步提高补贴的精准化水平。”国务院残工委副主任、民政部副部长詹成付表示。
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
做好康复服务是残疾人最迫切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残疾人康复服务质量快速提升。据国务院残工委副主任、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介绍,目前我国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80%,其中近百万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
“这些年,各省、自治区、市都建立起了康复机构,缺少康复专业人才成为当前较为紧迫的问题。”张海迪说。
基于此,《“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提出,将建成高起点、高水平、国际化的康复大学。
据张海迪介绍,目前,康复大学建设顺利,预计今年年底将完成校园建设。2020年,康复大学已联合相关高校招收首批26位博士研究生。
“康复大学是世界上唯一一所专门为残疾人康复而建设的大学,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张海迪说。
近年来,康复辅助器具产业也发展迅速。据詹成付介绍,民政部牵头建立了22个部门参加的部际联席会议,组织25个地级市开展国家级综合创新试点和社区租赁服务试点,推进康复辅助器具进机构、进社区、进家庭,目前已经惠及16万多人次,助力残疾人生活品质的不断改善。
“我们还要充分发挥部际联席会议作用,完善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政策体系,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着力解决技术上的‘卡脖子’问题,扩大康复辅助器具产品的供给。”詹成付说。
保障残疾人就业权利,帮助他们拥有出彩人生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促进残疾人就业,是帮助他们增加收入、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和梦想的重要途径。
“十三五”期间,人社部会同中国残联等部门,不断完善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组织开展残疾人就业帮扶行动等活动,实施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全力推进残疾人就业创业。残疾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乡新增181万残疾人就业;技能培训覆盖面不断拓展,每年平均有40万残疾人参加政府补贴的职业培训项目。
据人社部就业促进司负责人宋鑫介绍,“十四五”期间,人社部将会同中国残联等部门,继续强化政策支持,推进残疾人就业条例修订,实施残疾人就业促进专项行动,落实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对吸纳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给予补贴支持。同时,持续实施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发一些线上线下相结合、符合残疾人需求的优质培训资源,帮助残疾人提升职业素质和就业技能。
此外,人社部等部门还将继续强化残疾人就业服务,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机构、社会组织的作用,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全链条、专业化、精准化的就业服务,对就业困难的残疾人提供“一对一”的重点帮扶。
在保障残疾人就业权益方面,人社部等部门将督促指导用人单位为残疾职工提供适合其身心特点的劳动条件、劳动保护以及一些合理便利。同时,持续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清理整顿等专项行动,坚决防范和打击侵害残疾人就业权益的行为。
“我们将切实做好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努力帮助他们通过劳动就业过上更幸福、更富裕的美好生活。”宋鑫说。(新华社 记者高蕾)
编辑:冯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