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10807203734MVLm9BL1dM.jpg

公益共同体建设任重道远:行业共识欠缺,未来趋势是走向公益文明

陈柯宇 文梅 2021-8-7 23:22:24

本报记者 陈柯宇 文梅 北京报道

在此次河南水灾救援中,中国慈善联合会、郑州市慈善总会、平顶山志愿者协会联合设立了“7.20洪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协调中心”,以共同体形式联合救灾,保证社会应急力量依法有序、科学有效的协调与行动。公益共同体的建立都在发挥着自己的力量,但目前公益共同体的行业建设情况并不成熟。

南都公益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徐永光认为,文化因素对公益共同体的建设影响深远。“中国还处在传统慈善文化非常强势、现代公益文明非常弱势的时期。现代公益需要公众认识到为什么去做公益、为什么应该参与公益、以及做公益要解决什么样的社会问题,而非像传统慈善一般,只是给钱、救苦救难就行了。”

中国人民大学公益创新研究院院长康晓光则认为:“中国共同体发展至今,尽管成绩非常突出,但更大范围的共同体建设仍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要在多元价值冲击的全球化状态下,形成统一共识并非易事,但围绕更广阔范围的公益共识形成共同体在未来仍有可能。”

中国公益行业尚未建立起统一的归属感

中国的公益共同体建设之路萌芽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徐永光坦言,1994年成立“中华基金会联合会”的计划因故搁浅。1998年,中华慈善总会第二任会长阎明复先生提出要搞行业的联合,便有了商玉生先生牵头成立的“中国基金会与NPO信息网”。2001年,致力于行业公信力建设的恩玖中心工商注册成立。

这一过程中,不论是领衔搭建我国最早的基金会联合平台“中国科学基金研究会”,积极参与我国最早的民间基金会经验交流与研讨会“承德会议”与“香山会议”,还是联合发起并担纲“中国基金会与NPO信息网”,商玉生都是重要推动者。

据了解,商玉生先生于2020年7月15日因病逝世,享年81岁。他生前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公益共同体的建设,被誉为“当代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创新发展的元老级、功勋级人物”。

7月31日,在商玉生逝世一周年之际,基金会中心网、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爱德基金会传一慈善文化基金、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在北京联合举办“商玉生先生逝世一周年追思会暨中国公益共同体建设之现状与展望论坛”。

回顾中国公益共同体的发展状况,康晓光认为,当前各式各样的共同体层出不穷,公益行业也呈现从一盘散沙走向联合行动的趋势,但是,整个公益行业的共同价值观和共同目标尚未形成,公益行业联合行动的目标大多是追求“小集团”的利益,很少有对整个部门的共同的利益追求。

而且,围绕“公平正义”“公益”“非营利性”等价值观虽然有基本共识,但仍存在广泛而深刻的分歧。此外,许多见诸文字的行为规范也尚未能够内化和形成较高约束力,甚至形同虚设,故而,从整体上看,中国公益行业仍然处于分裂状态,尚未建立起统一的归属感。

康晓光强调,公益共同体的发展代表着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走向。他谈到:“尽管我们很难从公益事业的发展中清晰地剥离出属于公益部门共同体的集体贡献,但如果舍弃公益部门共同体的智慧与努力,中国公益事业便不会有现在的发展成就。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发展和完善共同体及其功能,推动整个公益部门的发展和完善,进而促进中国的整体发展。”

从传统慈善走向现代公益文明

尽管中国公益共同体的建设之路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但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彭艳妮指出,对比起十几年前,中国公益组织的数量明显增多,多元性、多样性也在增加。

她认为,目前最难之处在于凝聚共识和统一价值观。“追求一个共同体代表所有人的利益几乎是不可能的,应该要有不同类型的共同体,且不同类型的共同体之间应该加强协同意识。但是,只有意识也不够,还要有平衡各自利益诉求以及寻求并达成共识的能力,并且要更好地建立彼此的情感连接,构建共同的信任,这样才能够基于使命和目标开展更有效、更深入、更可持续的联合行动。”

“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中国公益行业的整体发展已经不是几个领袖可以主导和推动的了,必须要有满天繁星,要有许许多多有格局、有能力的个体积极参与。”她说。

谈及如何促进共同体持续,彭艳妮认为,不一定所有东西都要可持续,一个组织机构、一个共同体如果已经实现了其使命,就不需要继续存在了。而对于仍在发展中的组织机构、共同体,选对具有推动能力的人是很重要的。

基金会中心网总裁程刚表示:“公益共同体应该是基于公益人对共同价值的认同,在信息公开、能力建设等具体工作的长期开展形成的,并且形成之后应该基于行业发展的思维和视角不断地发扬与传承。”

在实务界人士纷纷从自身经验出发发表看法后,徐永光在总结发言中,从文化与文明之关系的维度,对我国公益共同体建设分享了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他认为中国传统的慈善文化还是根深蒂固。

“水滴筹、轻松筹、爱心筹三家私人公司建立的互联网个人求助平台,做的是个人馈赠式的私益慈善,募捐规模已高达五六百亿。而依据《慈善法》的互联网公益募捐,投入几十个平台、几千家公益机构,筹款才一百多亿。前者是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延续,后者则代表现代公益文明的方向。将二者以比较,可以看出,传统慈善文化依然强势,而现代公益文明还处于弱势。”徐永光指出,公益事业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从传统慈善文化到现代公益文明,虽然有很多曲折,但大方向一定是走向公益文明。

见习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