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10811145737rxmGCTCK2R.jpg

护航儿童心理健康的公益力量:推动心理教育大有可为,仍存项目资金筹措难等挑战

周南 文梅 2021-8-11 18:20:08

本报记者 文梅 见习记者 周南 北京报道

“与城市孩子不同,农村孩子的心理问题主要是自卑、恐惧、缺乏安全感、自我防范意识特别强。很多孩子没有父母的陪伴,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缺少倾诉对象。他们非常渴望被关注,有时候你给他一个温暖的眼神,他能高兴一上午……”张永霞是河南省濮阳县城关镇东关小学的一名乡村教师,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者,20多年的从教经验让她深刻认识到乡村儿童的心理现状。

如她所言,在大量劳务输出的乡村地区,家庭教育缺位、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普遍缺乏心理相关的知识方法等问题,导致乡村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缺乏关怀和引导,所显现的心理问题更为严重,亟需关注。

为此,由中国好公益平台与广东省日慈公益基金会、南都基金会联合主办的“脆弱与韧性:如何让乡村儿童免于心理危机”媒体研讨会,于7月28日上午在上海召开。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妇儿工委“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专家委员会委员吴帆教授在会上表示,儿童期是一个脆弱性与韧性兼备的阶段,提升儿童心理抗逆能力及其重要。

“儿童的心智发展、生理、营养等方面都不够成熟,需要被保护,这是他们的脆弱性。但是,身处脆弱或相对脆弱的发展阶段和环境中,并不意味着必然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他们也有个人能力建设,这就是儿童的韧性。如果我们能很好地赋能于他们,提高他们的心理弹性、抗逆能力和风险识别与应对能力,他们会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吴帆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乡村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须要去标签化

自新冠疫情以来,因心理原因引发的极端事件不在少数,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受到关注。儿童期是个人生命周期一个独特的发展阶段,受成长的不利经历和各种风险因素影响,这个阶段的孩子极易出现各类心理问题。

其直接影响是让儿童面临学习困难、身心健康受损、人权遭受侵犯,甚至放弃生命等问题。长远来看,负面影响还会延续到成年,制约成年后他们获得幸福生活的机会,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层面。

但是,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误解仍然存在,尤其是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和“乡村儿童”双重语境的去标签化。

据了解,部分家长、教师等无法识别和理解儿童的心理状态,无法辨别其在性格、情绪、行为、注意力等方面出现异常的情况,依然把求助归为“无病呻吟”,认为到了用药求医的阶段才说明心理健康出了问题。

因此带来的污名化、标签化等问题阻碍了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传递,降低了家庭、儿童、社会对心理问题的识别,进而错失提早干预预防的时机。甚至由此带来的病耻感会成为儿童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家庭支持与学校支持的阻碍,从而进一步激化、加重儿童的心理问题。

对此,吴帆强调,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精神障碍。“心理健康是一个谱系,是理解儿童情绪和行为表现的重要途径。具有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儿童在行为发展、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上可能会有不同的劣势和表现,这需要我们能识别和理解。”

这也说明,公众还没意识到儿童心理健康投资能带来的四重效应:有利于孩子的现在,有利于孩子成年后的生活,有利于他们的下一代,有利于构建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社会。吴帆直言:“投资儿童就是投资未来,投资儿童的心理健康就是投资所有人的幸福、全人类的幸福。”

谈及乡村儿童与城市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区别,吴帆告诉记者:“二者形式上有区别,但本质相同,切忌对乡村儿童标签化。”吴帆表示,心理健康问题在所有儿童群体中都是正态分布,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天然就比城镇儿童更严重,只是他们处于一个风险因素相对更高而保护更不足的环境中,心理弹性和抗逆力可能更薄弱。因此,助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重视加大预防性干预,重视对儿童个人、家庭和社区的赋能就及为重要。

公益力量助力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迄今只有二十多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公益发展也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芝加哥大学社会工作博士生(农村儿童心理健康方向)付琳赟表示,当前我国2020年项目支出超过100万元的只有5个,广东省日慈公益基金会(下称“日慈基金会”)就是其中之一。

日慈基金会是一家致力于青少年儿童心灵成长与幸福生活的AAA级慈善组织。据日慈基金会秘书长张真介绍,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流行率在乡镇达20%,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57%,他们表现出更强的孤独感、更高的抑郁水平、较低的自尊水平等,自杀意念得分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然而,面对乡村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乡村教师却陷入了想预防却无计可施、对已经显现出问题的孩子无力干预的窘境。

为此,日慈基金会自主研发了一套适合6-16岁青少年儿童的本土化的心智素养教育课程“心灵魔法学院”,并通过赋能教师为乡村儿童开展每学期8-10节心理活动课。截至2021年6月,日慈基金会的项目已经累计为全国1300多所学校,超过24万名乡村孩子提供了200多万节心里课程,让3600多名乡村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

作为“心灵魔法学院”项目的实践者,张永霞感悟颇深,通过心智素养课,她班上的孩子们在自尊、情绪智力、同伴关系三个维度都有了明显改善。六年级的小远(化名)刚转学到她的班级时,因患有夜尿症,身上总散发出一股异味,小远害怕被同学嘲笑,一点点封闭了自己。直到上了《接纳别人的不完美》这一课,班上的同学渐渐不再嫌弃小远,愿意和他一起玩,小远也变得更讲卫生了。

“作为一线教师,我想实实在在地把这个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推广下去,让我的孩子们真真正正在学校里面得到爱、得到关注。”张永霞说道。

通过心智素养课,促进学校、公益组织、教育局等各方力量参与,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建立和地方心理教育生态的形成是张真的期待。她告诉记者:“未来,日慈通过研发课程、师资培训、县域合作等形成地方心理健康教育生态,能够以老带新时,日慈就会考虑撤出。”

随着近几年国内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越来越多公益项目从不同角度切入关注该领域。例如,为中国而教(Teach Future China,简称TFC)从教师班级的管理和班级文化角度切入,从阅读切入等,目的都是帮助孩子更好地建立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状况。

此外,虽然我国儿童心理健康的专业化服务从无到有,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挑战依然存在。吴帆指出,比如,心理公益项目资金筹措难,而像“心灵魔法学院”项目这样从预防角度出发、以证据为本的科学性、专业性都非常强的心理健康课程仍非常少等。

“公益组织怀着一腔热血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是好事,但更应该思考,如何看到多方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诉求,能够综合考虑他们的诉求,才能集合大家的力量把项目开展好。”吴帆说道。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