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10812135832kffUm9cPj6.jpg

河南特大暴雨之后:城市防洪涝措施加强,专家呼吁健全制度响应机制

张智 2021-8-12 20:05:53

本报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河南暴雨引发的一系列洪涝灾害,为各地敲响了治灾救灾的警钟。

“北方城市过去以抗旱为主,对于洪灾的话题比较久违,很少出现这样一些事件。但当前,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北方地区雨水明显增加。因此,郑州的这件事情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谨防北方地区的灾害频率和烈度的增强。”在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表示。

此次7·20特大暴雨灾害应对中,房屋倒塌、洪水、地铁溺亡、路段塌方、山体滑坡、泄洪、泥石流、隧道进水相继成为灾害因子。对此,各方面做出最大程度的努力,紧急救援。

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钧看来,在救灾中,需要通过完善制度、优化机制、提升技术、风险共担等方式,更好地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在事件来临的前兆阶段和开始阶段,预警要打通最后一公里,传达到可能的涉灾范围的群众,中期要提升基层的应急能力,毕竟外部的救援能力到达现场是需要时间的,要让群众了解身边的风险,掌握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能够快速的建立起一个社区或者一个基层单元的自救组织,事后构建一套恢复重建机制。长期更考虑发展的问题,不仅仅是简单的补救或恢复,更主要的是发展,包括人的发展,社会应急机制的发展,通过这样一场灾害能够吸取教训,转化为制度完善能力的提升。”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员朱伟表示。

一个案例是,北京暴雨中,顺义区旺泉街道就充分发挥了本地应急救援组织社会力量的作用,平时的准备工作也比较充分,遇到应急的情况时能够比较快的调动起来。因此,能极大减少灾害的损失。

提前做好应急准备

“在应急管理和安全管理过程中,要做足风险防治,否则容易在灾时引发公共安全问题。”唐钧表示。

比如,特大暴雨灾害具有传导效应,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增加灾害危险性,若本应是“无人区域”的高危区域,仍然违法违规存在着生产或生活,就很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同时,设防标准与安全保障之间存在差距,就可能出现房屋坍塌、道路塌方、工地塌方,并导致不同程度的积水,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此外,在唐钧看来,排水系统也有待进一步改进、应急处置仍然有缺憾,特大暴雨作为极端气象灾害易引发地质灾害等,由于排水设施的局限,可能造成交通停滞、隧道、地铁积水等,再叠加应急处置方案和设备的缺憾,容易导致人员伤亡。

“一定要做好全面的风险评估,当前,我国对暴雨的强度、时间的预测精度不断提升,但依然很难实现精准,普遍在一个区间范围内,因此,评估要包括对承载体的识别和评估,将人、道路、基础设施、乃至整个城市的抵御能力、抗灾能力考虑进去,构成一个系统,这是风险体系中要考虑的。”朱伟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南北方都出现了因特大暴雨产生的洪涝灾害,因此,抗御洪涝灾害的问题应该引起全国警惕,对于多少年一遇的极端灾害的防范应该加强统筹研究。同时,应急响应机制和法律法规建设的考量也应该在郑州暴雨之后引起其他城市考量。比如,红色预警之后的制度响应机制、紧急响应机制,应该用现代体系,建立制度响应机制。

同时,救援能力也至关重要,怎么安排人群的紧急疏散转移,也是科学评估风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要与新的城市发展区域调整和产业格局调整相结合,而不仅仅是弥补性的。新的投资中,要将防灾治灾跟新的战略和新的布局结合在一起。同时,要和科技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现在的科技发展一方面提高了防洪减灾能力,同时又增强了对科学设备和人的外在因素的依赖,因此,希望把科技做得更好,特别是灾后重建,要同科技结合在一起。“毛振华表示。

“当前救灾的准备体系比历史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如救灾物资保障体系,比如中央储备库建设。但应急部成立后,融合了不同的物资来源,怎样加快不同物资来源的一系列的物资保障体系的融合工作,这是目前面临的工作之一。”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副主任吕孝礼表示。

进一步加强城市防洪涝措施

在毛振华看来,当前,对于城市防止洪涝灾害的研究要进一步加强。

硬件方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补短板,在过去水泥化比较严重,城市建设规模铺得越大,水泥化比重越高,城市吸纳能力越弱,很多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随着地面设施的现代化建设而达到标准,地下建设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尽管花了很多钱,但因为种种原因达不大预想效果,现在要全面排查,按照新的标准来进一步落实。所以,在这些领域中要有一定投资。

“可以进一步发挥整个制度的优势,大手拉小手一对一的服务,有的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就像汶川地震和庐山地震,对口援助更精准化。通过这一大的水灾,对于所有城市基础设施过程,它的容灾备份功能是不是可以进一步考虑。”中共中央党校应急管理教研部、“一带一路”风险治理与教研室主任游志斌表示。

在吕孝礼看来,保障体系的工作,应按照央地事权划分。比如,有一些工作可能是地方政府自己做就可以了,有一些工作比如一些比较大的装备,一些具有市场失灵属性的装备怎样来保障,是中央政府还是省级政府的职责,这些也需要更多的思考。

唐钧建议,应形成以群众为中心、以人民的生命安全需求为中心的应急救援格局。市县政府应围绕着安全风险、群众安全需求和防灾应急治理体系,尽快建立健全与风险相匹配的治理现代化和公共安全体系。

“下一步需要重点改进和优化的方向包括:新型风险管理、救灾技能与灾害认知、监测预警与信息发布、危险区域与设防标准提升、救援无缝衔接和有效联动、灾害信息与谣言应对、危机决策优化、多方协调与应急响应等。”唐钧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